




8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逐青调研队抵达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展开关于垃圾分类状况的调研。该实践旨在提高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了解当地垃圾分类政策的不足之处,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队员们来到了市南区有机生活垃圾处理站,队员们参观了四色垃圾桶和一些环保警示牌,深入了解当地垃圾分类的政策和落实情况,并且了解了垃圾分类政策取得的成果。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大势所趋,垃圾分类的落实不仅要靠政策支持,更要靠每一位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
为了对当地垃圾分类状况进行进一步调研,队员们到达附近的两个小区。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中的居民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小区负责人定期会向他们分发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以便于他们进行垃圾分类。而另一个小区,虽然也已经确定要实行垃圾分类并且小区居委会已经对民众进行培训,但基础设施却迟迟不能完善,导致垃圾分类的实行时间一拖再拖,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队员们从中体会到,大部分民众认可进行日常生活中应当进行垃圾分类,认为垃圾分类对环境和自身都产生了很多好处,但是太过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比较浪费时间,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队员们还了解到,开始时民众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高,因实施过程复杂,难度大,加上政府管理力度不够严格,垃圾车并没有分类空间,会将所有的垃圾混合一起收走,从而导致民众对进行垃圾分类的热情降低。
“政府要求我们这样做,饭店都有专用的垃圾桶,但我们觉得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有利有弊,给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不应该做到太严格,垃圾分类很浪费时间,而且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沿途的餐馆负责人向队员们这样讲道。
据餐馆负责人反映市南区的垃圾分类政策存在管理力度不强、垃圾分类政策没有大范围实施、地方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认为当地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市南区的垃圾分类快速为民众所接受。增强当地民众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当地的经济结构转型。
目前来看,尽管市南区的垃圾分类实行的状况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通过当地政策逐渐完善,人们自觉意识逐渐提高,垃圾分类会成为每一个民众的习惯。从而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总量,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朋友们赶紧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个垃圾分类新时代、共同打造我们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