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至22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遇见调研团在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开展了有关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了解中郝峪村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分析中郝峪村的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而归纳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总结中郝峪村生态旅游的经验,探寻该模式推广的必要条件与前景。
共同富裕,不落下一个人
中郝峪村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甚至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决策和领导能力,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领导干部始终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和态度。
实践队员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凡是问到村干部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满意和幸福的笑容,都得出了对书记中肯的评价:“我们这个书记真的是为我们村付出了很多,这几年的身体让人看着就是很累,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还累,累的他都有点弯腰了,年纪不大就有点弯腰,因为操心的事太多太多了,像老百姓身体不好了他也会去看望人家。过年每家都要发十好几样东西,真正的关心我们。”
到达中郝峪村后,调研团成员首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村里进行参观,并与村干部进行访谈,在采访中调研团成员得知,中郝峪村的生态旅游是在村委的统一带领下,由旅游公司开发的生态旅游。中郝峪村目前村委与旅游公司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整个村子的景点以及娱乐设施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生态旅游业也早已发展十几年,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实现了集体食堂吃饭、医保水电村里全管的低负担、高质量生活。村中领导干部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全村人民也共同投入建设,共享发展成果。中郝峪村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村中人员基本不外流。

依法治村,杜绝浪费现象
中郝峪村村民于2018年6月正式吃上集体大食堂,当时这在当地是极为轰动的大事。过去打破吃“大锅饭”,现在重吃“大锅饭”,都是为了吃好饭。调研团成员也亲身体验了一把在这样的集体食堂吃饭的感觉,同时观察到村民用餐井然有序,有严格的用餐标准和纪律要求,吃饭为自助模式,菜品主食丰富多样,可供村民自由选择。“吃多少,管多少”,但是杜绝浪费,即“拿多少,吃多少”,如果有浪费现象,将一个月再不能去食堂用餐,而且村民用完餐会主动收拾干净。“管老人吃饭的有,管小孩吃饭的有,但真正从生到死都管饭的还是很少的。”这是在采访过程中来自村民的真实感受。

多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作为生态旅游地,中郝峪村环境自然是有胜人之处,这里四面群山环绕,山涧溪流缓缓流下,溪边有各种农家乐,游客在溪边吃饭乘凉,孩子玩水枪,捞小鱼。这里的旅游项目依靠自然环境而建而又融合了现代化的娱乐项目,如真人cs等。
调研团成员在村民的带领和介绍下,对村中的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并与村民进行访谈。调研团在考察发现中郝峪村不仅自然环境美,而且村中房屋整齐统一,村民有统一服装,生活垃圾分类明确,更是乡村美。晚上,村里还有有集体活动篝火晚会,村民与游客一同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俨然一片节日的氛围。

念念不忘,依依不舍别离
7月23日,调研活动即将结束,调研团成员与村干部一起整理核对两天来的问卷资料以及访谈记录,从村委得到了中郝峪村的宣传册以及发展的相关资料,并与中郝峪村村民进行告别。本次调研过程中,令调研团成员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村民热情的招待更是中郝峪村通过乡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带有中郝峪村印记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郝峪村的发展体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长足发展。
通过本次在中郝峪村的实地调查,调研团充分体会到乡村生态旅游这种发展模式发展的潜力,也体会到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和优势。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