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产生的生活垃圾也不断增多。在人口快速增长、资源急剧短缺的当下,以往将垃圾焚烧处理的方法早已捉襟见肘,垃圾分类应运而生。
垃圾分类,顾名思义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资源返还。
通过实地考察、询问当地居民了解到:居住在市中心的居民对垃圾分类已经有了高度认识,并能够积极响应政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但从分类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据了解很多地区的垃圾分类仍停留在只将垃圾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的阶段,并没有将垃圾进行细分,而许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无法做到正确将垃圾归类;偏离市中心、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对垃圾分类了解较少,村中也未设置与垃圾分类有关的垃圾桶,垃圾分类还停留在规划阶段。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除了北京上海等部分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的垃圾分类仍处于规划阶段,执行力度较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较明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市民们面对垃圾分类也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出台更多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政策,同时举办各种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讲座,扩大市民们的知识容量,让垃圾分类的中国之路变得更宽、更长、更平坦!
就目前国内实行垃圾分类的情况来看,人们在此之前并没有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更缺乏相关的垃圾分类的常识。垃圾分类是从西方引进的观念,中国传统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就地焚烧或者将垃圾扔到具体地点,没有“垃圾也是宝”的观念。同时,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概念始终是模糊的。如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虽然看起来容易,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就难以辨别,以塑料袋为例,有的塑料袋是可以降解,有的塑料袋是不可以降解的,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看出,这样就使得人们在垃圾分类的时候始终存在疑虑。由于垃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宣传的过程中难以穷尽所有的垃圾,这样更加剧了相关概念的模糊性,政策的实施也难上加难。因此,国家急切需要先完善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加强垃圾分类的执法力度,然后,再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体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体系,改变当下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这种比较模糊的分类情形。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宣传,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
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垃圾分类能够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构建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人们只有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在生活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才能够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从自身出发,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此外,垃圾分类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通过不断的进行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