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开展,2019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青年学子带着高昂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奔赴河南省南阳市彭营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安全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孩子们身上,我坐在凳子上看教室外的院子里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老师,田小军又来打我,他还用水泼我。”一个瘦小的女生披着凌乱的头发哭着对我说。安抚好难过的孩子,我便去找田小军问明原因。

据当地老师说,田小军原来是一个活泼向上、爱帮助同学、有上进心的学生,可后来出现上课不遵守纪律,干扰同桌;下课追赶同学打闹,欺负同学还给同学起外号等问题。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田小军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抱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了小军家,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
经过初步了解,我发现小军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的,父母因为外出打工,留下小军跟爷爷奶奶一起住。“我们岁数都大了,也管不动了,就算管了他也不听,只能靠老师在学校管管他,”小军的奶奶说。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养,时间长了,爷爷奶奶实在管不住了。

无助的小军奶奶流下无奈的眼泪。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由于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领,凡事顺着孩子,对孩子缺乏管教。并且爷爷奶奶缺乏文化知识,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孩子缺乏教育。此外,学校教育是对留守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农村学校多处于信息落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教师队伍比较匮乏的状态。所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经过与小军的更深层次接触,我发现留守儿童所遭受的不光是教育的缺乏、心理的关照,更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安全问题。在与小军的同学聊天中,我们多次了解到小军性格暴躁,会殴打同学。这是由于家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小小的他们稚嫩的肩上不得不扛起重担——他们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负担。这样,他们的性格渐渐的改变,在他们的心里,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激和盲目,长期以往,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是一个问题。我们多么希望,所有人能够尽最大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出一片更美的天地,使他们有一个相对更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站在门缝前守望父母归来。
因为大部分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亲对安全方面的教导,这导致他们留守儿童不会对他人保持一份警惕意识。他们纯真的眼里泛着清澈的光,他们对周围环境从不设防,他们有时会让自己置身险地。因为缺乏个人安全方面的教育,他们比其他在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难分辨出人群中的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每个班级进行了学习测试,通过对比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学习问题。就此问题我们队伍的每一个老师对每一个留守孩子进行了有针对的、有目的的谈话。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 ,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想日后能一直陪在父母身;有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有的则为了日后能挣大钱,走出农村。但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加上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最后会失去学习动机、信心和兴趣。

背负着重担的留守儿童小敏表情麻木。
我们发现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这些孩子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的越早就越牢固,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孩子就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虽然老师在学校里也会强调,但迈出学校的大门,缺乏父母监督,他们的良好习惯就得不到强化。因留
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在身边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因而存在着一些问题。一路走来,我们的心一次次被深深的触动,灵魂一次次被洗涤、净化。我们渐渐明白,我们已是万般幸运,能够有机会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家庭温馨的空间。所以,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留守儿童本身,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都值得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