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在我国礼仪礼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又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尊老敬老也有了新的时代内容。为进一步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健康养老的发展现状以及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尊老同行实践团于1月7日来到日照市东港区好孝心康养服务中心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团队实践能力,发扬尊老、爱老、护老的优秀品德,让银发族更好融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适老化”和APP的转型升级,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沉迷其中。管理学院的实践团队通过调查问卷得到了这样的反馈:“现在微信付款比老一辈一把零钱数不过来方便了不少啊”“人老了玩手机时间长了眼睛累呐”“刷着刷着短视频打发时间就上瘾了”,这些问题表明,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并不抗拒,相反银发族沉迷网络的问题层出不穷。“不会玩”、“学不会”虽是中老年人亲近互联网的核心屏障,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骨灰级玩家”。在子女手把手教会老人们支付宝微信付款,语音视频聊天等基本操作后,他们便开始自己解锁新技能。如今,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上,不少遇到老年人上热门的情况。让90后、00后刷到停不下来的短视频同样也悄然夺走了中老年用户的时间。
管理学院实践队采访到一位中年保安大叔时了解到,他的父亲已70多岁高龄,常常熬夜刷短视频,还不停的给他推荐。保安大叔嘱咐父亲早点休息,老人嘴上答应着,手里却迟迟不肯放下手机。保安大叔说:“昨个儿还玩到凌晨两点多,就是不睡觉,今天早上起来眼睛都肿了。”怎样让家里老人“走出”手机成了他们一家的难题,给老年人“种草”容易,“拔草”却难,老年人似乎更容易在网络时代被俘获,儿女劝解无效还易引起家庭矛盾。
管理学院实践小组通过调查采访和数据搜索了解到,像这样过度沉迷社交网络的老年人,如今不在少数。大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10.3%。《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首次披露了60岁以上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偏好,0.19%的老年人在某网站的日在线时间超过10个小时,全国或超过10万老年人处于极度孤独的生活状态中,整日沉迷于手机网络中。虽说老年人上网有助于他们搭上时代高速行驶的列车,不与时代脱轨,但老年人沉迷网络也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容易引发颈椎病,眼疾等多种疾病,另一方面,网络世界形形色色,错综复杂,有时青年人都难以分辨,陷入陷阱,那些“养生秘诀”“避邪之谈”极易对老年人造成误导,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件频频发生。
当实践小队采访到市民李大爷时,感触颇多。这是一位十分“自律”的爷爷,他虽然也喜欢刷视频、朋友圈,但他知道久坐玩手机危害多多,于是严格按照自己玩手机的时间一次不超过两个小时,没事儿就看看报,养养花,溜溜圈,每天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由此引发管理学院实践队的思考,年轻人要如何有效帮助老年人解决沉迷网络的问题呢?首先要增加陪伴和沟通,老年人之所以沉迷手机,多是因为缺少陪伴,想要融入子女的生活。因此,家人的陪伴和沟通,才是帮助老年人戒断网瘾的良药。其次,子女要对老人看手机的时间加以限制,如每次只看1小时,一天不超过3小时,采用这种断点限流的方法,避免老人长时间看手机。再次,鼓励老人多出去走走,帮助老人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老年生活等。
有一种孝,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让老人合理“触网”,是子女的义务,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需要花费青年一代的时代和循循善诱的耐心。时代的脚步匆匆,正值青春年少,吾辈有责任去帮助老人,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搀扶他们搭上时代的末班车。今天老年人在面对互联网“沉醉不知归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防沉迷”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共同话题。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不应是关爱老年人的终点,“适老”之后更要“护老”,这样才能让老年人真正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尽管在好孝心养老服务中心仅实践了一天,遇到了很多和蔼可亲的老年人,管理学院尊老同行实践团秉着尊老爱老助老的初心,去帮助更多身边的老年人,更好的为老年人在互联网世界“乘风破浪”护航,让更多老年人拥有最美的夕阳红。
来源:管理学院
审核:徐哲
编辑:刘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