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近距离地欣赏古建筑之美,了解岱庙优秀的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文化拾萃”队成员于2021年1月17日前往泰安市岱庙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调查、参观内部景观等形式了解记录了岱庙景点的保护现状和景区的发展情况。
观千年岱庙之建筑,感千年文化之内涵
岱庙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起南天门中轴线上。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当进入遥参亭后仿佛穿越般置身于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闹。简单参观了配天门、仁安门,实践队员往最重要的建筑——天贶殿走去,天贶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正中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殿内供奉“泰山神”。由于供奉的桌子阻挡,实践队员并没有进入大殿内参观壁画。
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进村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又有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唐槐”“汉柏”。实践队员对这两部分进行了重点观察。其中石碑保存良好,即使是一些年代久远的石碑,其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见。唐槐院与汉柏院东西分据,实践队员分别进行了参观。其中真正的唐槐已经枯死,而汉柏如今仍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
观岱庙经营之措施,访景区发展之现状
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在文物保护和针对游客的措施方面颇有发现。
首先是一系列的文物保护措施,岱庙内建筑颇多,古木林立。既要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又不能影响游客的观感,因此保护措施十分复杂。据工作人员介绍实践队员得知:早在民国期间岱庙的文物保护工作在1931年就开展了,首先是修复受损壁画,又在重要建筑和古木周围增设铁质护栏。此后几十年直至今日,已经开展多次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比如将历代珍贵碑刻移至同一处排列存放,加以保护;又对破损的建筑进行修复,安装门窗,在斗拱、脊兽之上用铁丝固定,防止天气和人为破坏。据队员观察也发现,许多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木都被领养,树上有被领养的时间、人物。古树众多,通过这样的方法,古树可以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
岱庙内针对游客颁布的一系列措施也十分贴心,首先是四处分布的贴士牌,上面有对此处文物的基本介绍,包含名称、基本信息、渊源和意义。短短数语就让游客对此处文物拥有大致了解。岱庙常年有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祈福,因此贴士牌上有基本的中英文两种语言。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贴士牌上还有二维码,游客可以自行扫码了解详情。正阳门处,设有讲解员的工位,游客可以自行选择讲解员跟随游览,介绍所经过的景观。除此之外景区各处都设置长凳,可供游客休息。
即使岱庙内各项措施较为完善,但实践队员发现,岱庙内客流量极少,并且游客多为老人,经过采访得知,这些老年人来游览的原因主要是祭拜泰山神为自己和家人祈福。岱庙内植物遍布,比市区其他地方空气质量高,岱庙的门票价格低。实践队员又采访岱庙的工作人员得知,疫情对景区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客流量上,许多外国游客无法前来参观,国内的游客也受到地区限制,无法前来。
感文化熏陶,悟未来之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收获颇丰,既对岱庙内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发现了在防疫形势下岱庙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决心要做优秀文化的宣传者。文化拾萃队将秉持续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理念,思考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弘扬的新方式、新途径。为新时代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审核:隋晓杰 来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