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落地,我们越发明确乡村振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经济保障、人才支撑等多元化的条件。
为进一步明确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助力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承之路行之愈笃,2022年6月28日至7月2日,我作为团队成员,加入到了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惟精惟一”实践队,积极参与到本次“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构建国粹之美将来时”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线下多地走访,线上问卷调查协同海报宣传等手段推动非遗传承。
问卷调查
6月28日,为初步了解非遗发展困境及群众对于非遗的关注程度,实践团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我从问卷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发现: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相关法律措施了解程度都较低,且当下群众多是通过短视频、电视媒体等线上途径获得关于非遗的娱乐化、浅表化信息。
在我看来,导致这些结果的理由如下:首先,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空心化严重,群众逐渐失去对于乡村的归属感,依托于乡村文化的非遗难以获得群众认同,同时,乡村急剧流失的人口致使非遗失去人才支撑;其次,非遗的传播效能不足,当下以短视频为主的主流信息传播方式,所传输的对于非遗的介绍质量层次不齐,内容同质化严重;最后,当下非遗产业化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发展空间狭隘。
基于此次调查结果,我认为要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及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共同保护的发展模式,实现以宣传教育为基础,立法保护为支撑,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商业化运行。
盘扣发展
6月29日,实践团为深入了解非遗发展现状,为非遗传承出谋划策,特前往五莲县刘氏盘扣工作馆,与非遗传承人刘冬梅老师进行面对面谈话。
刘老师首先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工作馆内的盘扣作品,其中,多以成衣制作为主,且应用场景广泛,在省运会等重大场合及重要比赛都可见刘氏盘扣的影子,相关文创产品作为扩大品牌效应的衍生品,因其精细度较高,制作成本较大,仍难以投入到机械化的批量生产。
从刘老师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相较于其他文化产业,盘扣在发展之初就获得了政府政策的扶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更是让从业者鲜明地感受到产业环境的改善。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多数大学生返乡就业,农村劳动人口增加,为盘扣传承带来了新鲜血液,后继无人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突破口;同时,农村的改造及开发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为盘扣盘活客源创造良好条件。
黑陶传承
7月1日,实践团为进一步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增加研究样本,我们前往两城镇黑陶厂,与黑陶传承人刘加东老师进行线下交流,就黑陶传承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根据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对黑陶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实现了黑陶资源的良性开发,其中,黑陶作为纪念品被大量收购,在多地进行流转,在开阔黑陶销售渠道之余,助力其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在黑陶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非遗若想突破发展的桎梏,政府的合理规划及科学管理需要发挥作用。通过鼓励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的价值,可进一步打开文化市场,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
海报宣传
7月2日,我和实践团其他成员针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了群众对于非遗的知识盲区,利用海报以实现宣传非遗、笃实实践成果的目的。在海报内容的排布中,为了让群众一目了然,我们将实践地点,宣传对象,实践图片置于最显眼的位置,希望能够通过对非遗进行多层次的宣传,增加群众的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