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发文呼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中强调,非遗保护需要适应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契机。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更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为此,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惟精惟一”实践队队员于2022年6月28日至7月1日前往日照市两城镇黑陶厂对日照市黑陶非遗文化展开调研。
探访询问,搜寻资料
日照两城镇遗址,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重要地点,有着非常丰富的陶制品。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为了能够在采访询问过程中较为全面的了解到有关黑陶文化方面的信息,惟精惟一实践队队员联系到非遗传承人刘加东老师,并提前准备好采访问题,例如:黑陶的制作工序、黑陶的历史文化、黑陶的市场及发展前景、黑陶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等。
实地参观,线下采访
实践队队员来到两城黑陶厂址后,在刘加东的引领下,走进黑陶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这种神秘的,带着黑色的金属光泽,带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的黑陶器,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无限敬畏。通过采访了,刘加东讲述道,黑陶的加工工序十分复杂,既需要天赋也需要耐心,设计灵感很重要。学员从学习到成手至少需要两年半的时间。而掌握制泥、烧制、雕刻、抛光一套完整的工序,没有十年功夫,无法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刘加东的黑陶仿制功夫堪称独一无二,包括滨州市博物馆、日照市博物馆在内的各地博物馆中,许多黑陶展品都出自老师之手。而对于经手的每件产品,刘加东都严格把控质量,不满意的作品绝不会得过且过流入市场。每件作品都要找观众来评价,只有得到大部分人的好评后,这件作品才算真正完成。在采访的最后,团队成员询问刘加东对黑陶文化的殷切期望,他指出,时代物欲横流,非遗文化的“接班人”一觅难求,他能把文化坚持到底就是一种胜利,但也同样希望能把这种文化渊源流长的传承下去。
访后调研,结合问卷
线上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群众多是借助以抖音、哔哩哔哩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以及电视媒体或纪录片等途径了解非遗文化,进而通过外出旅游、相关讲座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大部分群众也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问题,群众认为当下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非遗文化后继乏人、宣传展示的不足、多元文化的冲击、变革创新的匮乏。为帮助解决以上几点问题,团队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等可行方案。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潜力巨大,从传承到创新工艺,从培育非遗人才到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非遗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壮大乡村经济,带动脱贫致富。因此,要重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活态保护,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复古”或“守旧”,而需要“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有效的运用创新手段,强化市场导向。要从“非遗”中汲取精神养分,穿透艺术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通过提炼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今天,以日照黑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将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助力文化自信。
来源:管理学院
审核:徐哲
编辑:赵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