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隋晓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省乡村文化的建设情况,探寻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新道路,7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文韵乡兴实践队成员来到烟台市黄山馆镇馆前后徐村,采取走访村民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探索当地乡村新发展现状。
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径,建设宜居幸福新家园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引领带动作用,馆前后徐村成立龙口市驿盛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整合村集体和群众闲散土地414亩。馆前后徐村将大量闲置土地集中管理,将其变废为宝,既美化了村庄的生态环境,又为村子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实践队员继续向村庄的中心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徐镜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谷场、“镜心湖”、复兴广场、雷锋驿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景点。据该村村民介绍,古村街道四通八达,条条小巷古朴典雅,以村中徐镜心故居前文衡路为核心,东西共14条古巷,最具特点的是小巷路口常与水渠连接,形成北巷南园的独特格局。馆前后徐村的美丽家园建设真正实现了“家家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打造乡村休闲新基地,助推全民幸福新生活
馆前后徐村依托“两心、单轴、三区”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以传统民居、街巷及民宿文化为载体的观光游览,致力将馆前后徐村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基地。热情的村民向实践队员介绍到,以前村中杂乱无章,生态环境也十分恶劣。但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中一切都变了一个模样。村中环境变得整洁,道路变得平坦,与此同时,村中还出现了许多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村庄的旅游业一下子发展起来了,村民的生活也由此富裕了。
修旧如旧,旧时风景今犹在
馆前后徐村最初只是一个普通又落后的小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较差。在黄山馆镇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这个村子的面貌有了质的飞跃,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黄山馆镇深入挖掘该村的红色文化、孝德文化、农耕文化等,让这里成为适宜乡村游的世外桃源,年接待游客万余人。
如今,徐镜心故居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中小学生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宣传广泛,徐镜心的事迹也为更多人所熟知,他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影响了广大青少年,成为龙口一面飘扬的红色旗帜。
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打造旅游精品
如今的馆前后徐村,处处散发着儒雅温婉的隽美气质,浓郁却不失清新。这里有吊桥、凉亭等供游客休闲娱乐的特色景点。在湖东岸,还有“古风今韵”乡村振兴宣传展板,据村民介绍,党员干部都在此处进行主题教育、廉政教育。
今日的秀色可餐,曾经只是两条水沟,通过整治后,两条水沟汇聚成干净透亮的小湖。馆前后徐村依托“美丽庭院”建设,打造出干净整洁又别有闲趣的农家庭院,为村庄添彩的同时,也在村里形成了讲卫生、爱环境的良好氛围,小巷整洁干净、传统四大堆消失不见,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也养成了自觉维护环境的好习惯。依托黄山馆镇“一村一品”建设,馆前后徐村将竹林作为本村绿化特色,明天的馆前后徐村,正如这片茁壮成长的竹林,一定会如诗如画。
借助于前期一系列的走访调查,馆前后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震撼,村庄也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向着美丽和谐的现代化村庄迈进。相信村庄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定能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
来源:管理学院
审核:徐哲
编辑:王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