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堞玫)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每个幼小的孩童都渴望得到温暖。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爱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力量与行动,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为了深入调查留守儿童现状,呼吁更多人关爱留守儿童,从而实现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帮扶,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心手相牵实践队团队成员展开了系列调查工作。
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初步探究
团队前期工作准备,进行了有关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联系日照市天宁小学的老师,策划好准备活动的方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团队于6月28日前往天宁小学,因小学当天放假,所以实践队员找来了该小学的陈老师,进行了访问调查,据陈老师透露,该小学并没有发现留守儿童,学校学生为附近教职工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据她了解附近绝大部分的学校的学生都是父母留在本地工作,留守儿童现象属于极少数。7月3至7月6日,团队成员通过互联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网上查找近五年来的留守儿童情况分析数据,数据显示,由老人抚养长大,近九成留守儿童不到13周岁,存在着低龄化现象,该年龄段正是儿童身心发展,形成认知的重要年龄段。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团队成员通过大量的数据查找分析,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发现有超过七成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是很满意,其中逃学、迟到、讲脏话等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更为常见。没有父母给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往往会有所缺陷,导致认知有所偏差。在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中显示,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存在着不少沟通壁垒,导致父母与儿童之间情感交流缺失。
走进留守儿童生活,深入调查
7月3日至7月10日,团队成员开始走访所在地的小学,在贵州省、山东省、河北省、广西等多省份所在地展开调查,对留守儿童学习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显示,不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所以大多数是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由于老一辈受教育程度有限,在他们学习上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被灌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他们学习不上心,不愿服从学校老师的管教,其中叛逆,自卑等现象较为明显。为了更加真实了解到留守实际情况,团队成员走访了当地居委会和镇政府,了解乡村中的留守儿童数量方面的数据,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并且询问是否出台了保护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以广西梧州市藤县天平镇龙胜村村委会为例,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村里如今发展农家乐,不少青壮年返乡创业,相较于以前留守儿童数量明显下降,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关注以及保护。
追本溯源,献出力量,温暖人心
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和落实帮扶制度,需要学校承担更多教育责任,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心血。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适时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用高度的责任和真挚的爱心,弥补缺失的亲情,启迪他们的心灵,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焦点群体,社会各方面只有不断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情况,才可以更为透彻地知悉农村留守儿童为何缺失情感,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进一步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来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风险,为城乡共同的和谐发展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政策干预、资源协调,增加农村当地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返乡就业,出台“大雁回归”政策等。更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行动主体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来源:管理学院
审核:徐哲
编辑:王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