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何妮娜)当下,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解决非遗传承乏力、竞争力不足及受关注度不够等现实难题,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价值,2022年6月28日至7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惟精惟一”实践队前往日照市博物馆、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两城镇黑陶厂、刘氏盘扣工作馆等地,开展了本次“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构建国粹之美将来时”社会实践活动。
问卷调查
6月28日,为初步了解非遗发展困境及群众对于非遗的接受度,实践团于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发放调查问卷。问题主要围绕群众对于非遗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购买意愿等。
调查显示,当下群众对于非遗的了解程度较低,但对非遗工艺品的购买意愿较强,其中群众更愿意观看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表演艺术、以相声为代表口头艺术。
同时,群众也意识到非遗发展的诸多难题,主要以技艺传承后继无人,多元文化强势冲击,传承活动开展较少,非遗改革缺乏创新等。为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实践队员提出,要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及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共同保护的发展模式,实现以宣传教育为基础,立法保护为支撑,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商业化运行。
盘扣发展
6月29日,为深入了解非遗发展现状,为非遗传承出谋划策,实践团队员前往五莲县刘氏盘扣工作馆,与非遗传承人刘冬梅老师进行面对面谈话。
谈及刘氏盘扣发展现状,刘老师坦言当下盘扣传承已紧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与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在省运会等重大场合均可见盘扣的身影。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刘氏盘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人才支撑,推动刘氏盘扣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
黑陶传承
7月1日,为进一步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实践队员前往两城镇黑陶厂,与黑陶传承人刘加东老师进行线下交流,就黑陶传承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刘老师由黑陶的制作流程展开话题,延伸至当下黑陶传承难题,政府政策帮扶。刘老师表示,黑陶制作绝非易事。首先需配备有特制陶泥,同时黑陶的晾晒,过滤,入窑,蒸发水分也为一段漫长的过程,优秀的黑陶作品从开始制作到最后成型需经历一个半月的塑形,雕刻,烧制,抛光。黑陶制作的成本居高不下,对烧制师傅的技艺水平也要求极高。
当下,黑陶传承人才匮乏,受限于技术的繁琐性与传统性,出于经济、思想等客观因素,黑陶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新鲜血液难以输入,传播主体缺失;同时黑陶传播效能不足,新闻媒体对于黑陶的介绍主要停留在碎片化、浅表化、同质化的内容输出,难以挖掘出黑陶的核心竞争力,致使黑陶缺乏影响力。
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扶持下,政府对黑陶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实现了黑陶资源的良性开发,其中,黑陶作为纪念品被大量收购,在多地进行流转,在开阔黑陶销售渠道之余,助力其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带动闲置劳动力就地创业,充足的人力资源为非遗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推动非遗蓬勃发展。
海报宣传
7月2日,为笃实实践成果,扩大此次实践活动的影响范围,实践队员制作了宣传海报,进行线上线下双渠道的投放宣发。其中,海报以活动主题为中心内容,着重强调对于非遗传承的多层次宣传,希望在多角度的解析下,协助非遗走出发展困境;同时配以具体实践照片,活动成员,活动地点,增加此次活动的信服力。实践团希望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价值,加强群众的文化自信,进而带动农村、农业、农民走向适应现代文明的繁荣复兴之路。
来源:管理学院
审核:徐哲
编辑:孙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