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成健康中国的理念,积极引导返乡学子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社区青春行动”等重点工作,2023年1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基层服务乐行队”的一名实践队员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开展了食盐科普活动,以服务社区群众了解生活中关于食盐的科学知识,合理购买食盐。
实践队员首先对市场上的食盐种类,价格进行初步调查,前往当地多家商场、超市记录当地群众日常购买的食盐的情况。实践队员发现超市货架上食盐种类繁多,价格不一,多为一到四元,通常是我国食盐领袖品牌中盐,最明显的品类区分是加碘与否,是否为低钠盐,这也是群众在挑选食盐时所需考虑的问题,从超市导购员话里得知,未加碘的中盐销量较高。
实践队员之后通过网络查询食盐相关知识,了解到食盐根据其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和杂质多少划分为三个等级:优级、一级和二级,正规厂家生产的食盐包装袋上都会有生产执行号,GB2721是加碘盐,国家强制生产号,GB/T5461为无碘盐,国家推荐生产号,QB2019-2005为低钠盐生产执行标准。实践队员分析配料表了解食盐基本成分,其中添加碘酸钾是用来预防甲亢,即加碘盐中常有,枸橼酸铁铵是营养补充剂,亚铁氰化钾为抗凝剂,防止食盐结块,根据国家安全标准生产的食盐,这些成分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但没有这些添加剂自然是更好,而低钠盐是用氯化钾代替了30%的氯化钠来达到低钠,适用于血压偏高老人,而对于肾、心脏不好的人群,由于他们调节血钾能力较差,低钠盐中钾含量偏高,不宜食用。
实践队员联系了邻里居民们说明情况后进行走访,向其询问其家中常用食盐,发现许多人在买盐时并不会考虑营养分析,只是单纯地追求食盐作为一种菜肴的增味剂。于是实践队员将提前准备好的食盐同走访居民家中的食盐进行对比,向居民细致地讲解食盐间的不同点,从食盐的品类、等级、适用人群等进行一一分析,希望他们今后购买食盐时也能多加考量。根据受访者受文化教育程度,实践队员将繁杂的化学营养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给居民,教他们如何买到合适的食盐,为其答疑解惑,整个过程实践队员充满热情与耐心,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实践队员还向居民讲述了食盐的故事,三十年前,我国很多人民患有大脖子病,于是国家便在食盐中加碘来有效预防,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也含有丰富的碘,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受到环境影响,不需要食用加碘盐。实践队员强调,食盐选用要根据家人身体状况和家庭饮食习惯判断,并不是越贵的食盐就越好,科学合理选用食盐,让生活更健康。
走访居民表示实践队员的讲解是自己之前从未注重过的,作为家庭中长期做饭的人来说,注重家人健康尤为重要。居民接受讲解后增加了对食盐的认识,并表示以后在买盐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更加科学,并希望实践队员也能介绍一下其他厨房调料的科学知识,让科普涉及方面再广泛些,这些对实践队员今后的实践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感谢居民的配合受访后,实践队员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了认真总结。
柴米油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通过实验科普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细致入微又不繁杂的介绍让受访者更容易接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也更加追求品质生活,开始注重细节,一个小小的细节在今后漫长生活中也是可以发挥显著作用,即是量变终会引起质变,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需要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