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网青岛12月15日电(通讯员 王鹤)在历史的长河中,方言本身作为一种媒介见证着历史的兴衰起落,满怀历史记忆与集群记忆的同时,也在历史中不断被遗忘与湮灭。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大力倡导,人口流动的加速,方言环境(家庭、社会)的转变,方言的话语空间渐趋萎缩,方言的语言活力也不断减弱,一些方言土语逐步边缘化甚至濒临消亡,由此也导致了与方言紧密相连的地域文化淡化。为了聚焦全媒体时代下方言的数字化保护,强化方言文化的实用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探索方言活态传承与保护,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2022年12月5日早上九点,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寻声思根实践团在遵循驻地防控政策和做好个人防控的前提下,集合前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陶家村实地调查探访。团队深入了解陶家村当前方言传承情况,倡导村民积极使用方言,分析当下面临的现实阻碍,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和路径,助力方言一直保持活力。
摩拳擦掌,做足前期准备
通过前期广泛查阅资料与调研,实践团队了解到由于方言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代际传承断裂,区别特征弱化,语言功能弱化,方言的传承进入寒冰期。然而,方言有其重要的语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风雨保留下来的瑰宝,需要我们的关注、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同时,团队也关注到在全媒体时代下方言传承的新方式。团队经过调研咨询、网上查找、文献了解等多个途径了解后,最后一致决定将东港区陶家村作为实践地点,并在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后兵分路展开实地调研。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传承现状以及数字化保护态势,团队成员在查阅各实地调研信息的同时集思广益,制作调研问卷,为后续实地调研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朋心合力,有序开展调研
2022年12月5日寻声思根实践团抵达日照市东港区陶家村。实践展开前,团队召开小型会议,讲述实践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团队首先前往村委会,同地方领导商洽交流,获取一手资料。后在征得当地村委会同意后,兵分五路在村庄附近展开调研。
五组小队在陶家村不同地点采访当地村民。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队发现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踪影。完成采访之后,五组小队在陶家村村委会前集合并进行交流。实践团队了解到陶家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求学,只有留在村里的老年人还在使用当地方言,而外出的年轻人大部分时间都使用普通话,回到村里会偶尔使用方言。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连接方言的使用环境,破解方言传承的代际传承断裂,强化方言的区别特征和语言功能,是全媒体时代下方言数字化保护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汇总成果,共谋发展明天
调研完成后,团队召开线上会议进行成果汇报,并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下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团队探讨发现,方言传承困难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家庭内部老一辈仅在自己交流时使用方言,在与年轻一辈交流时不常使用方言导致年轻一辈对方言不了解,不会说方言;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便利,跨地系婚姻增多,使得家庭交流时方言的语言功能大大降低,且年轻人大多离开家乡向往大城市,使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可能几乎为零。这与我们前期准备阶段了解到的大致相同,同时也是国内大部分地方方言传承面临着的共同问题。
面对这些制约方言传承的桎梏,实践队员一致认为目前最可行最实际的做法是利用数字化对方言现状进行及时的记录, 并尽可能延缓汉语方言濒危的速度。将汉语方言中的濒危方言、特色方言首先从方言、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考察,之后再利用数码声像设备对汉语方言文化进行全方位记录。此外,民族共同语的普及与方言保护表面上似乎是一对矛盾 , 其实二者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兼顾的。合理推行双语政策,凸显地方方言的载体功能,彰显方言的魅力,助力方言传承度过寒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