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遇见非遗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前往曲阜市鲁城街道阙里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的问卷调查,并向社区居民宣讲非遗文化,旨在与社区居民群体共同了解非遗文化、探讨非遗意义、助力非遗传承。
在新时代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之际,许多非遗经典的知名度正在慢慢淡化,而走进社区,以青年面貌面对社区群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介绍和保护性宣传,是帮助大部分民众群体了解非遗经典的良好途径。实践队到达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积极热情地向实践队全体表示欢迎。工作人员首先带领实践队全员参观街道、社区,领略鲁城街道以及党群服务中心的风采,其次带领实践队前往当日宣讲地点并且开展自我介绍环节以缓解气氛,最后,辅助开展调查问卷和PPT宣讲的主要工作。实践队队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认真,配合得当,使工作流程得以顺利进行,反响极好。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宣讲貌似平平无奇、乏味俗气。但当本实践队全身心投入其中,收集相关资料,寻找具有价值的代表人物及相关视频以制作宣讲PPT时,实践队全员都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无限和生生不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拼凑出的答卷中各个篇章都韵味十足,就今日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篇幅:通过观看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在一招一式、一针一线、一榫一卯中了解古时古人古老技艺的精湛;通过推敲传承“非遗”的代表人物背后的冷暖人生,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认识非遗、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通过广大作者心中根植的渊源文化,潜心耕耘,不断前行,我们体会到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代代相传……
花飞花落,落红入土;乌飞兔走,时代变迁。历史长河的滚滚波涛,冲淡了人们对传承经典的热情,冲淡了非遗经典本身所表现出的魅力,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民众印象中也被不断刷新——非遗如一位垂幕的老者面向历史的长河并不断回望,在不断以时间为载体向现代社会远去。因此,本寒假社会实践队伍在宣讲中所表现、所指出的不单是现代文化传承的部分弊端和以适应时代发展为前提而提出的解决方式方法,更是深究非遗文化与经典传承的发展前景和长远意义所在。
在此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实践队员首先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当地非遗传承人,在深入了解非遗传承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用PPT宣讲的方式向鲁城街道阙里社区的居民介绍非遗文化,这也从基础性层面的角度应示了,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中,文化的意义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恰好意味着“传承你我心间”的团队旨意。
实践队表示,身处时代波澜之际,更应在脑海深处、内心深处形成对非遗的念想,做到人人由心生意、人人步调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使“非遗经典”重现大众眼帘且更加明亮动人!
青年大学生组建的实践队走进社区,分别通过问卷调查和宣讲的形式,了解基层民众对非遗文化认知的基本概况和让更多基层群众了解中国沉积千万代的深沉力量。实践队总结到,无论是新生萌芽还是老生大树,都应怀揣着“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理念共同携手,秉持着“虚心潜行、久久为功”的理念,全心全意推动“中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