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农产品架设了流通新平台。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好网络销售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基于此,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裕农于商调研队于1月11日抵达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阎庄街道展开实践调研活动,深入探寻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转变情况。
奔赴孵化基地 了解发展现状
1月11号上午,实践队员来到了位于日照市莒县阎庄街道的产业创新孵化园区,通过前期调查,实践队员了解到,近年来阎庄街道充分发挥了电商在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实施了“电商+”模式,为阎庄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当地的一家农产品的配货供应工厂,工厂中有明确的包装区,成品区以及不合格区等。通过负责人的讲解实践队员了解到,以红薯为主的多种农产品入库后都将经过严格的筛选,品质优良农产品才会被发售。在这种模式下,高品质的产品带动着口碑不断提升。在随后的交谈过程中,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入驻于园区内的山东薯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会进行甘薯种苗繁育、研发及实验示范,同时也会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技术推广等技术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公司还承接农产品的种植及销售、预包装食品销售等等职能。“我们跟山东农科院以及其他相关机构都有很深的合作,专家他是每个月都会过来跟我们的人员共同培养农产品的新品种”。负责人说道。
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了当地的美丽乡村合作社,美丽乡村合作社主要是生产以煎饼为主的糕点。以煎饼为例,合作社创新了许多种煎饼口味,以此来迎合大众的多样性需求。生产的特色成品最后则通过电商销售到全国各地。据了解,当地的大多数合作社都是以党支部合作社的形式存在的,而“党支部+合作社”作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基层党建的创新模式,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走进农户身边 询问切身实际情况
通过对公司的认识,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了一条高效的经济发展之路。而为了更好的了解电商的相关应用情况,裕农于商实践队的队员们对部分村民进行了采访。从农户的口中得知,个人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第二种则是农户通过批发市场将农产品卖给收购商,以此来获得经济收入。但是主要通过电商销售的农户却只占少数。“他们对质量也有要求,不合格的会被打回来。”被采访的农户这样告诉实践队员。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模式,流通中的农产品的质量都会有坚实的保障。关于政府支持方面,农户也表示合作社或党支部组织会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但考虑到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问题,并没有针对电商方面进行专门培训。实践队员们在村支部了解到,农产品销售方式的选择与本村的人口结构紧密相关,当地人口构成中中老年人口占比较大,留在本地的年轻人比重相对较小。年轻一代大多在外务工,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大多年龄较大,对电商的了解不充分,对新技术的掌握也有一定难度,从而造成电商模式未能广泛的应用于当地的现实。
综合调研成果 共谋乡村发展新出路
时代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流通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数字时代下人民的消费需求,电商背景下的农业流通模式无疑是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直播带货、农业合作社、互联网+农产品种植等为农村电商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增值空间。通过本次的实践调研,实践队员们对电商背景下农产品的流通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调查结果也表明了电商这一模式在乡村的推广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人员也表示会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吸引年轻一代投身到新农业中,尽力解决电商中遇到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