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的传承,历久弥新,文化的繁荣,源远流长。”非遗文化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赋予了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其价值和意义无可替代。除此之外,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深厚熠熠的底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掐丝珐琅因其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又名景泰蓝。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史上,景泰蓝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景泰蓝工艺起源于元朝,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以金、银、铜为胎,因其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得名——景泰蓝。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蕴含的魅力,2024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悠悠古韵慧赓香校团委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日照市一家名为“东篱允陶”的手工DIY体验馆,开展实践活动,感悟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与手工实践,体悟非遗魅力
到达目的地后店内的专业老师先为实践队员讲解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流程,审美价值及其历史地位等,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开始动手制作掐丝珐琅。掐丝珐琅的制作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准备工具。制作掐丝珐琅需要一些特定的工具,例如画笔、镊子、剪刀、吸管、刷子等;绘制图案。即在画板上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掐丝(粘丝)。用镊子将铜丝掐成相应的花纹粘在画板上;点蓝(上色)。将不同颜色的釉料填充在花纹里,使图案更加生动;固色。等待水分晾干;装裱。待晾干后,再次用丙烯颜料补充背景图,最后装裱。
掐丝珐琅工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掐丝珐琅的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以及审美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掐丝珐琅工艺虽为“舶来”之物,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土壤上,也很快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因其造型淳厚,纹饰繁琐,以及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掐丝珐琅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此外,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涉及到许多传统工艺,如金、铜胎的制作,掐丝的技巧,以及珐琅的填充和烧制等。这些工艺的传承和发扬,使得掐丝珐琅得以延续并流传至今。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亲身参与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
丰富表现形式,助力创新发展
在掐丝珐琅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技术难度:掐丝珐琅工艺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掌握精细的掐丝技巧和丰富的色彩知识,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条曲线,每一个转折,每一条金黄的丝线的邂逅都展示出掐丝的重要性,掐丝掐得好坏决定了画作的美观度,这加大了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成本问题:掐丝珐琅工艺的制作成本高昂,因此相比其他材质的餐具价格较为昂贵。这使得掐丝珐琅工艺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普及面临一定的困难;环保问题:掐丝珐琅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等。
尽管面临以上挑战和困难,但掐丝珐琅工艺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现在的掐丝珐琅制品,不仅在传统的铜胎上,还扩展到了金、银、玻璃等多种材质上,且在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和创新。“掐丝珐琅画”突破了传统景泰蓝只能在各种立体器型上进行艺术创作的限制,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将原始的复杂工艺进行简化,留下拓图、掐丝、点蓝三步,并将掐丝珐琅与平面绘画两大艺术融会贯通,让这一传统工艺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总的来说,掐丝珐琅在技术、艺术、材料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掐丝珐琅画的产生也是丰富表现形式的成果之一,适应了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掐丝珐琅承载的不仅是物体本身的价值,也是精神文化上的价值。非遗文化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从而助力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