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探索乡村绿色村居多元化建设路径发展情况,1月14日—15日,曲阜师范大学“环碳溯源”实践队成员分别前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雅镇小草坡村、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张汪镇大宗村、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按从村庄公共建设到村民院落环境的顺序由浅入深开展调研,了解村落绿色建设方式以及绿色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多元绿色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在中国共产党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各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绿色乡村建设,运用多种绿色路径发展乡村,实践队员先对乡村进行走访,探寻到不同乡村绿色发展路径。
在实践队员的走访下了解到小草坡村和大宗村注重发展生态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还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掌平洼村利用其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起了以杏梅、樱桃等为主的林果产业,经过几代村民几十年的造林增绿,形成了丰厚林果资源优势。
村庄充分利用资源,推进农旅融合。小草坡村与大宗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开发农家乐、民宿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掌平洼村依托其丰富的林果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体验农家生活,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还发现村庄积极利用本地优势,发展清洁能源。大宗村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例如,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为了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小草坡村积极推广绿色交通工具,如电动车、自行车等,同时,村里还修建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村民出行。
同时村庄重视对村民进行环保教育。各村庄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环保活动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绿色建设改善村居环境,提高村民满意度
乡村通过绿色建设,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同时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村民满意度提高。
在绿色建设过程中,实践队员可以看出村庄将“生态宜居”放在核心,尽量从村民需求出发,从细节开始。据实践队员了解,乡村最开始的绿色建设是为修复村庄破裂小路,此后对村庄公厕、停车场、公共广场等公共场合进行修缮,对其进行绿色美化,改善居民环境。这种绿色发展路径是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论指导下开展绿色建设的体现。
乡村绿色建设也对乡村民主建设带来相关积极影响。实践队员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绿色建设过程中,村民们更加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民主决策得到有效落实。
绿色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极大作用,村民通过绿色农业发展、农旅结合、优化资源利用等方式,在成本、销售各环节都获得了更大收入,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绿色建设推动了乡村教育发展,在进行绿色发展宣传过程中,村庄促使村民接受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技能水平,使村内教育得到发展。
乡村绿色建设任重道远,上下齐心协力共筑未来
绿色建设给乡村带来许多积极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在实践队员的调研中了解到,在乡村绿色建设实施过程中乡村与村民都遇到过一定的困难。如在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项目中,有许多村民表示不适应扔垃圾时要进行分类的变化,有时仍会“乱扔”;在进行乡村公共场所建设时,住在附近的村民会产生“公共场所会不会太吵闹”等问题;进行农业技术升级培训时会有许多村民表示难度较大,自己不太适应。
乡村绿色建设需要乡村和村民共同努力,双方相互呼应、有效沟通,才能更好推进乡村绿色建设,这种良好的双向关系也是乡村绿色发展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