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生活以及人民对精神文化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问题。文物作为现实和历史的载体,是人们了解和探寻历史的重要桥梁,是我国在长期发展中保存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因此,文物保护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一大问题。
文物保护工作是对历史长河中所遗留下来的具有史学、文学以及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遗物古迹进行修复、研究及保护的工作。文物的价值在于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其既是我国的精神宝藏,也是我国历史存在的关键性证明。而文物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洗礼,在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其本身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因此在现实文物保护工作中,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工作,1月24日,“文物之行,法治护航”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四川省广元三星堆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队员先对博物馆中几个主要展厅进行考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馆中许多展品并不是文物的原貌,有一些甚至是文物的复印件。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实践队员向有关工作人员提出了问题。工作人员介绍:“在展厅中的文物大多是陶器、玉器、金器以及青铜器。以青铜器为例,由于部分藏品已经严重受损,虽然已经经过特殊保护,但仍然不能完整地长期地展出,因此就根据藏品原本的样貌进行了复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物保护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文物能够尽量的减少损害,并且能正常地被游客观赏。”
在实地观察之后,实践队员针对文物复制品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查阅了许多有关于文物保护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文物复制品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并且要求严格。对于普通的藏品,要求其造型、规格、纹饰、文字、色彩、质感等方面,均需与原件保持一致,使复制品与原件在外观上难辨真伪。对要求标准高的复制品,除保持外观一致外,在材料质地、化学成分、物理性能、重量、硬度等方面,也要与原件基本相同。对藏品原件残缺,而又需恢复原状的复制品,必须有科学依据以及相关研究作为依据,不应随意创造,复制工艺过程,必须确保藏品安全无损。复制品应注明标志,避免真伪不分,造成混乱,为不法分子提供动机。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还对文物修复及保护馆进行了重点观察。文物修复馆被称为“文物医院”,其中包括了工作区和展示区两大部分。顾名思义,工作区就是工作人员为游客全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实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文物修复过程,了解其技术方法的展示区;展示区分为图文展示区以及文物展示区,为观众科普保护修复基本常识,共享考察最新成果。
经过本次实地调研,实践队员重新认识了文物保护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其复杂性。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关乎中华文化的延续,影响人民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进一步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方针,遵循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及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