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助力社区文化建设,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行路致远,践行真知”社区实践队队员参加了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即青鸟计划),来到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共青团县委开始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社区建设,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应共青团县委相关负责人要求,实践队队员来到东灏文化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筹备1月27日下午“村村有好戏,回家过大年”惠民县第一届农民村晚,在相关负责人的安排下实践队队员提前两天进行会场布置等工作。25日一早,实践队队员跟随东灏文化公司工作人员来到姜楼镇科创大厦三楼演出场地,将两箱装饰品利用起来,对表演场地进行布置。实践队队员在科创大楼进门处,电梯口等处贴上引导标志。在演出场地的其他房间表明房间用途,如:后台,女更衣室,男更衣室。在场地进门处,场地墙壁粘贴灯笼,鞭炮,福字,彩旗等装饰品。大楼大厅中摆放宣传内容为惠民县目前发展实力的立体广告牌。演出活动当天,农民演员表示,演出场地充满热闹的氛围,很有年味。
经过两天的演出场地布置,彩排演练后,27日下午三时“农民村晚”准时开始。正式演出时,实践队队员负责演员候场催场工作并且身兼道具组任务。负责让马上需要演出的演员提前做好准备在后台提前站好队形,带好耳麦,在演员登台演出时,帮演员把道具放置在舞台的正确的位置,协助演员们顺利演出。演员们将惠民的当地特色文化搬上村晚的舞台,如震撼人心的东路梆子,使人受教的西河大鼓,非遗文化泥娃娃。老艺术家们闪耀着艺术的魅力,精彩绝伦的京胡独奏,京剧,吕剧联唱无不让人拍手叫好,掌声连连。一首真情实感的《农民老大哥》展现了村民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传递了村民们乐观的生活态度。百姓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最熟悉的生活记忆,观众们不吝喝彩,让群众演员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实践队队员表示,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表演东路梆子曲牌联奏的11位剧团演员,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经过询问得知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他们的表演非常精彩,在后台也经常练习,力求在舞台上能够最完美的展现。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活”起来,乡村的各方面发展才有基础。“农民村晚”不仅是一场联欢会,更是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在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潮中,适时推出“农民村晚”活动,可谓恰逢其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因此,振兴乡村文化势在必行,十分必要。举办“农民村晚”激活村民主导是关键,“农民村晚”搞得好不好,受不受村民欢迎,有没有真正深入村民的生活,村民最有发言权。举办“农民村晚”深化市场驱动是重点,推动“农民村晚”活动蓬勃开展,不可忽视市场机制的强力驱动。从“春晚”到“村晚”,见证了文娱活动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饱含了外出游子与家人团聚的乡情寄托;凝聚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力;探索了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的全新出路。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地方政府要对“村晚”给予足够的重视;各村举办“村晚”要坚持“常办常新”;各地区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村晚增进感情、展现文化、激发活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