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创新非遗的同时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植了文化沃土,又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2024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乡绘“政”韵社会实践队深入日照市东港区大石桥村开展调研,以探求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和新密码。
走近“农民画”,倾听“农民话”
在实地调研中,实践队员们先来到东港区大石桥村了解、探索了关于日照市农民画的历史背景,深挖农民画中蕴含的非遗文化,将农民画的发展与乡村振兴联系到一起,成为了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队员们参观了大石桥村锦丽工艺品工作室,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民画与其他手工品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当地一大亮点,为乡村振兴赋能并注入新活力。
访谈过程中,锦丽工艺品工作室的负责人赵洁告诉队员们:“因为非遗这种文化和经济是挂钩的,所以不管是旅游呀,还是文化呀,还是经济啊,它是三位一体的。只有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才能让非遗项目走的更长远。”赵洁用一种“赋能非遗文化从而创造价值”的方式,带动大石桥村的经济发展。
赵洁还向队员们展示了各种农民画作品,带领队员们参观农民画新型呈现方式,并介绍了农民画的前身和发展历程。山东省日照农民画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2006年成为山东省唯一代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洁表示,在一开始农民画的传承是十分艰难的,因为日照东港区外贸发达,多数人为了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收入,往往不会选择留在这里学习农民画,但是赵洁的爷爷对这种绘画技术的执念和珍惜,挽留了赵洁的父亲以及她自己。赵洁一路摸索着探求农民画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新模式,激发乡村振兴的创新力和发展活力。
传承彰地域文化,非遗助乡村振兴
近半个世纪以来,日照农民画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展示了日照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并作为国家文化交流项目走出国门。队员们在大石桥村锦丽工艺品工作室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在继承原有传统农民画非遗文化基础上,与手工刺绣、工艺装饰品等相结合,拓宽乡村发展新道路。
农民画蕴含新发展。近年来,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通过打造“非遗工坊”和“扶贫车间”,推动农民画等非遗项目实现生产性转化,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在锦丽工艺品工作室的创新模式下,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扶贫的双赢。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实地走访,向当地政府提出关于加强农民画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通过这次实践调研,队员们了解到日照市通过推动农民画产业化发展,将农民画作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并通过调研探索到农民画与刺绣、包装设计等产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农民画的表现形式,还拓宽了农民画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山东省日照市的农民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应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经济赋能、社会凝聚力提升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努力,让农民画成为日照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新闻来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