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长久积淀,更是中国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下,为深入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独特的人文价值,使数字技术赋能年画活态传承,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智非遗”实践队于7月12日至7月15日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通过采访西杨家埠党支部书记,走访十余家年画非遗商铺,参观调研中潍年画展示馆,与社区居民深入交流等方式去深入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困境,使数字技术赋能年画的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
主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引领年画发展
实践队员去到了西杨家埠村民委员会,对西杨家埠党支部书记进行了深度访谈。杨书记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谈起,介绍了年画传承发展的困境与突破思路等一系列内容。通过与杨书记的深入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目前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内容创新困难、传播能力有限等现实困境。为解决年画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问题,实践队员提出要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实行激励补助机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广泛宣传等措施,为适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需要而不断进行创新。
主体地位:年画非遗传承人坚守匠心
实践队员在西杨家埠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走访和兴永画店、恒兴义画店、同顺德年画风筝店等十余家非遗年画商铺,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实践队员去到了和兴永画店,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兴永画店的第十三代传承人杨乃东进行了深入交流。实践队员注意到他专注于画版的创作和雕刻,亲手刻出的画版已达700多套,印刷出不少于350万张年画,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恒兴义年画店中市级非遗传承人杨海军的介绍下,实践队员在现场观摩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并动手体验绘稿、刻版、印刷、点染等多道工序。杨海军向实践队员讲述了自己在家族环境的熏陶下,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到年画的保护传承中去的故事。随后,实践队员采访了同顺德年画店市级非遗传承人杨传峰。他提到年画非遗传承人守的不仅仅是技艺传承,守的更是中国人的匠心。同时他也谈到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是实现年画增收的重要方式。
创新发展:拓宽非遗年画发展新路径
实践队员专程去到了中潍年画展示馆,在参观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的同时,对馆长吴安军进行了采访。吴馆长在和实践队员交流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年画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生动地表现出农耕文明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杨家埠刻画印刷了大量关于宣传社会新风尚、呼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年画。
面对目前年画在受众群体上的局限性,展示馆曾做出过一系列吸引年轻人关注年画的尝试,比如举办“当传统遇上时尚”年画展、开辟线上消费渠道等。“我们这一辈人对网络知识了解少,要做一些专业性的技术创新,知识储存量不够”,吴馆长对实践队员说道。大家普遍认为如何在网络中为非遗文化抢占一席之地,正成为新时代推动年画传播的焦点。
“我相信,在了解了年画背后的故事后,十有八九的中国人会喜欢它!”馆长吴安军如是说道。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实地调研采访,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智非遗”实践队员认识到,新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新发展,关键还是要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出发,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探求中国人独有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