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普通话的传播有利于推动交流和理解,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乡村振兴。2024年7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小课堂”社会实践队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参加推普志愿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明确推普必要,助力乡村发展
实践队员来到东营市后,深入农村,参加“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首先,实践队员积极参加了动员大会。在大会上,组织者进一步阐述了讲好普通话,促进普通话在乡村流通的重要性,以及推普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联性。其后,组织者表达了对于这次活动的强大信心,对实践队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大会最后,组织者对于活动进行的具体步骤与要求做出了详细规定,每位实践队员都对活动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动员大会促进了实践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保证了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力行古典礼仪,传播历史文化
实践活动的第一项就是展示实践队员们事先排练好的古典礼仪,实践队员分别穿上白色、红色、黑色的衣服,按照固定的位置,在领队的带领下,对着孔子的肖像行礼。实践队员们根据规定行礼三次,分别为“揖,再揖,三揖”,其中“揖”与“再揖”为小揖,幅度较轻,而“三揖”为大揖,鞠躬幅度更大,礼节也更重。
在举行完古典礼仪后,实践队员还引经据典,朗诵出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同时为了方便理解与学习,还将每一个礼仪背后的故事以及具体的注意事项、举行的详细过程向大家解释清楚,这给村民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共学古典礼仪,品味文化底蕴
在观看完实践队员排练好的礼仪之后,为了加深村民们的认识,实践队员组织村民亲身体验礼仪的全过程。实践队员为每一位村民都提供了一套红色的礼仪服装以及一顶黑色的帽子,在实践队员的示范下,村民们穿上衣服跟着队员一步一步完成礼仪,并且诵读古籍,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参与感与积极性。
在此之后,实践队员将村民分成若干小组,每五人为一个小组,每组都由两名实践队员负责,组织村民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普通话的学习。实践队员耐心纠正村民们的发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村民们的理解与学习。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受到的教育程度较低,出现了不识字的情况,实践队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有规律地进行教学,教授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常用的汉字。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有利于便利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为村镇的经济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持久的动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促进沟通与交流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普通话对于中华民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员在乡村地区大力推广普通话,让更多村民了解普通话,感受普通话的魅力,同时有效的打破了交流障碍与隔阂,促进偏远山区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实践队员为老人以及乡村的儿童普及普通话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构建出和谐的小康社会。
在本次活动中,曲园学子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专业所学知识,既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为乡村振兴贡献出曲园力量。实践队员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通过开展此次志愿服务乡村推普工作,努力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