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深度融合能够为乡村带来产业联动增值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效益,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探究杨家埠文旅融合发展成功背后的原因,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乡旅逐梦,文脉兴韵”实践队于1月8日下午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进行实地调研。
初步调研,了解其独特优势
实践队员刚抵达集合位置,就受到了杨家埠村委村干部的热情欢迎。当地村委向实践队员介绍道,杨家埠拥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其中,最为独特的是木版年画和风筝,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是在明洪武年间,杨氏先祖从四川梓潼县迁移到山东带来的雕版印刷技术与当地风俗民情相结合形成的,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随后,当地村委干部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声名远播的木版年画和各色各样的风筝。实践队员发现,当地具有许多古风建筑,这些别具特色的古风建筑与古板年画和特色风筝等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既带动了杨家埠经济的增长,推动了乡村振兴,又传播了木板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杨家埠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深入调研,采访非遗传承人
实践队员为进一步深入调研,参观了和兴永画店,并采访了木版年画传承人杨乃东的儿媳杨静。实践队员一进入画店,就见到了多种多样、排列整齐的年画。在采访杨家埠木版年画第十四代传人杨静时,实践队员了解到,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了许多创新,不断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例如,表现形式上融合多元艺术,在保留木版年画粗犷质朴韵味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技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同时,潍坊文旅官方也为非遗年画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许多支持。通过政府当地介入与新时代短视频等平台拉动合作,传统年画的技艺以贴近当下生活的形式推广到大众生活中,并逐渐与各类新式流行元素产生合作。
随后,实践队员又来到了杨红卫大师制作风筝的工作室,细致地观察了风筝的制作过程。风筝大师杨红卫表示,由于目前传统年画的人工成本高,人才储备少,供给量低于市场需求量,传统模板年画还不能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获得更高的利润。根据年画传承人所讲,未来随着推广的深化和利润的提升,更多新兴人才将会进入到木版年画的传承工序中,木版年画将会得到延续和发展。
吸取经验,探寻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本次社会实践调研中,实践队员吸取杨家埠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了解到文旅融合发展每年为杨家埠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拉动消费3800万元,村民增收6000余元。但实践队员同时也发现了杨家埠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中面临的许多困境。例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方式受限、市场需求萎缩和手工制作成本高等困难。同时,杨家埠虽具有木版年画和风筝等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支柱,但当地旅游资源整合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够充分地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实践队员认识到,在发展文旅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文旅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打造当地特色文旅支柱,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借助现代技术、现代科技为文旅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并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的调控资源配置,整合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把当地特色文化底蕴转化为经济效益,才能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