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2025年1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农遗新韵”实践队奔赴山东省莒县,走进莒砚传承工坊,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之旅,深度挖掘莒砚传承现状及发展潜能,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工坊寻根:追溯莒砚历史渊源与精湛工艺
莒砚,这一莒地文化瑰宝,历史源远流长,大约在汉代或更早时期就已具雏形,其发展脉络深深嵌入了当地文化肌理,历经岁月淘洗,工艺日臻成熟。
踏入工坊,实践队员受到了莒砚传承人林国强师傅的热情欢迎。林师傅从事莒砚制作已达40载,经验丰富。他详细介绍了莒砚制作的核心流程:选料首当其冲,石材须采自莒县特定山区,其质地、纹理、色泽皆有严苛标准,唯有上乘石材方能成就精品。雕琢环节是莒砚的制作精髓,林师傅手持刻刀,在石上精雕细琢,或浮雕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或阴刻山水意境悠远,刀法刚柔并济,线条灵动细腻,尽显匠心独运。每一方莒砚皆凝聚林师傅心血与智慧,承载莒地深厚文化底蕴,是艺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小区调研:洞察民众认知与需求
为进一步了解莒县民众对于莒砚的认知程度,“农遗新韵”实践队在线下展开实践会议。在会议过程中,实践队员各抒己见,为调查民众对莒砚文化的认知程度,制定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和采访内容,随后通过在各自小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所获问卷数据,进行了数据整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践队员了解到莒县民众对莒砚的认知较为浅薄,对于莒砚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莒砚文化传承事业任重道远。
产业困境:传统技艺在现代浪潮中的挣扎
实践队员与林师傅深入交流后,莒砚的产业困境浮出水面。在传承层面,莒砚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学习周期漫长,需长时间潜心钻研打磨技艺,但年轻一代多受快节奏现代生活与新兴职业吸引,鲜少愿投身其中,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于市场竞争而言,文房四宝市场新品迭出,各类现代文具、工艺品争奇斗艳,而莒砚受众局限于小众文化圈,市场份额受挤压;加之莒砚产业规模较小,手工作坊分散,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方面力不从心,产业发展难免受阻。
破局之路:多方施策激活莒砚振兴引擎
面对困境,实践队员与林师傅共同谋划振兴之策。产品创新是首位,在坚守莒砚传统韵味与文化内涵基础上,将其融合现代审美与实用功能,开发如便携旅行莒砚套装、融入莒文化元素的创意文具组合等新品,拓宽消费群体。拓展销售渠道同样至关重要,莒砚商家可借助电商平台搭建莒砚线上展销店,利用直播带货、短视频展示等形式,全方位呈现莒砚制作工艺与文化魅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参与文化展会、文房四宝交流活动,设立线下专柜与体验店,增强消费者亲身体验与认同感。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莒砚迎来了新契机。当地政府积极出台系列扶持政策,设立莒砚文化传承专项资金,用于培养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与宣传推广活动;举办莒砚文化节,汇聚全国砚文化爱好者、专家学者与从业者,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提升莒砚文化地位与产业关注度。
展望未来,曲阜师范大学“农遗新韵”实践队将进一步投身莒砚文化传承之路,实践队员将继续秉持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理念,助力产业升级转型,让莒砚文化在当今文化之林熠熠生辉,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书写非遗助力乡村繁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