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澄泥印是黄河流域传统技艺结晶,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兼具艺术审美与实用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独特符号。为深入探索黄河澄泥印的传承与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韵筑梦实践队于1月26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开展了以"古淀新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解大众对黄河澄泥印的认知程度和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泥韵筑梦实践队在实地调研前,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并行的方式,广泛收集大众意见。调查结果显示,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工艺正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其成因复杂多样。一方面,黄河澄泥印制作工序繁琐,需历经多道复杂流程,制作成本高昂。加之当下年轻人鲜少愿意投身非遗技艺的学习,传承动力不足,传承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宣传推广力度欠缺,大众对其认知匮乏,缺乏市场培育,销售渠道窄。针对上述问题,泥韵筑梦实践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力求进一步探寻改善黄河澄泥印发展现状的有效方案。
1月22日,实践队成员来到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专程拜访黄河澄泥印传承人张金霞女士。在黄河澄泥印展览馆中,张金霞女士向实践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这一技艺的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黄河澄泥印始于汉代,唐宋崭露头角,成为文人喜爱的书法用具,后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它以黄河为背景,依托黄河泥沙资源及深厚文化底蕴,在现代成为传统印章艺术独特流派。实践队成员在此过程中,深切体悟到黄河澄泥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底蕴与深邃文化内涵。
随后,在张金霞女士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来到黄河澄泥印制作工坊,现场观摩其制作流程,并亲身体验了简易澄泥印的制作过程。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工序繁杂,技艺精湛,需经过多道严谨流程。首先,需在黄河特定流域选择质地细腻、黏性适配的泥土;继而开展澄泥、制坯等系列工序,以此获取纯净的泥料,并塑造出印坯雏形。雕刻过程中,工匠们在印坯上雕琢精美的文字和图案,用特制的工具在泥板上雕刻出印章的雏形。雕刻完成后,将泥模放入特制的窑炉中进行烧制,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印章的硬度和色泽。烧制完成的澄泥印质地坚硬,色泽古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其独特的质感和色泽,使其在众多印章材质中独树一帜。
实地调研结束后,泥韵筑梦实践队召开小组会议,对此次实地调研进行总结。在与传承人张金霞女士和匠人们的交流下,在结合线上线下大众的建议中,实践队成员汲取大量有效信息,对黄河澄泥印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见解。针对黄河澄泥印传承人才短缺的问题,实践队成员提议,可举办公益培训班,与院校合作开设课程,吸引爱好者参与,壮大传承队伍。考虑到传统的制作工艺繁杂,实践队认为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改良制泥、烧制技术,简化制作工序,提高成品率。在宣传推广方面,可通过开展文化展览、体验活动,联合社交媒体宣传,提升黄河澄泥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大众将黄河澄泥印融入创意设计,开发多元文创产品,充分利用电商、直播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
黄河澄泥印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泥韵筑梦实践队表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技艺,让黄河澄泥印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