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为深入了解黄河口麦秸画的传承现状,讲好非遗故事,2025年7月5日至1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秸彩新绎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黄河口草秸画非遗工作室,开展了以“探寻麦秸技艺,传承黄河非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动力。黄河口麦秸画作为黄河流域的特色非遗项目,展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其传承与发展对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公众认知,掌握传承实况
为全面掌握社会大众对黄河口麦秸画的认知程度与传承现状,实践队于7月6日组织队员前往多个社区、乡村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公众对麦秸画的了解程度、接触渠道、感兴趣的作品类型及对非遗传承的建议等,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麦秸画传播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还与居民进行了简短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黄河口麦秸画的认知较为有限,仅少数人通过非遗展览或当地文化活动有所了解;同时,公众普遍认为非遗传承重要,但对如何参与传承缺乏清晰途径。这些发现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也凸显了加强麦秸画宣传推广的紧迫性。
探寻技艺精髓,感受非遗魅力
实践队伍专程前往黄河口草秸画非遗工作室,与麦秸画传承人王玉燕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传承人详细介绍了黄河口麦秸画诞生于当地农耕文化的滋养中,历经数代人传承至今,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民间艺人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在技艺展示环节,传承人现场演示了麦秸画制作的关键工序——剪、烫、贴,通过精准剪裁麦秸,利用高温烫出深浅不一的色泽,再巧妙粘贴组合,原本普通的麦秸逐渐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案。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到,从麦秸的筛选、处理到最终作品的完成,需经过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与匠心。
随后,王老师带领实践队伍参观了工作室的陈列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展现黄河奔腾壮阔风貌的大气之作,也有融入当地民俗故事的精巧小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传递着黄河流域的文化内涵。实践队员们就作品创作灵感、技艺传承难点、市场化路径等问题与传承人展开探讨,对麦秸画传承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直面传承困境,共绘保护蓝图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清晰认识到黄河口麦秸画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比如公众认知度低、宣传渠道有限导致传播范围狭窄;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不足,存在技艺断层风险;作品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传承动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认为,非遗传承是文化延续的重要根基,更是文化自信的鲜活体现,守护麦秸画需多方协同发力,夯实传承基础,协助传承人开展技艺传习活动,吸引更多人学习传统技艺;推动创新发展,将麦秸画与文创产品、旅游产业相结合,拓展应用场景;加强宣传推广,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讲好麦秸画背后的黄河文化故事;搭建高校与非遗传承的合作桥梁,鼓励青年群体参与非遗创新实践,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队伍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黄河口麦秸画这一承载着黄河文化记忆的艺术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让传统技艺之美真正融入大众生活,为文化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