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为响应国家“非遗保护传承”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曲阜市王庄镇纸坊村,深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明桑皮纸”制作工坊。15名学子在传承人郑友明师傅的带领下,亲历桑皮纸从树皮到成品的蜕变,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传承密码,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初识古法,探秘千年纸魂
工坊内,桑树皮的清苦香气与草木浆的温润气息交织。郑友明师傅指着堆积的桑树枝干,指尖抚过斑驳的工具,娓娓道来:“桑皮纸有‘千年寿纸’之称,柔韧如锦、抗蛀耐存,古往今来都是书画典籍的‘生命载体’。”他详解技艺源流——从清明时节剥取桑皮青皮,到石灰水浸泡去杂,再到石臼捶打至纤维如丝,繁复工序里藏着先民“天人共生”的智慧。实践队员轻抚初步处理的桑皮纤维,洁白如棉的质地间,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匠人掌心的温度。
躬行实践,体悟匠心之艰
“抄纸要稳,起帘要匀,手腕得像沾了胶水,不能晃。”郑师傅手持竹制纸帘,示范的动作行云流水:探入乳白浆池,轻晃、斜提、翻转,刹那间,一层薄如蝉翼的纸膜便附在帘上。队员们跃跃欲试,可沉重的纸帘到了手中却不听使唤——有人抄出的纸厚薄不均,像“破渔网”;有人起帘时用力过猛,纸膜“啪”地碎裂在浆池里;更有人手忙脚乱,整帘纸直接滑落。“原以为是轻巧活,没想到每张纸都是千锤百炼的功夫。”一位队员望着自己的“作品”苦笑。
在郑师傅手把手纠正下,队员们渐渐找到诀窍:手腕稳住如定盘星,入池角度拿捏分毫,起帘时屏住呼吸。当第一张成型的湿纸被小心翼翼叠上木板,纤维在阳光下透着均匀的纹路,队员们的喜悦藏不住,指尖的酸胀也成了甘甜。晒纸环节更见功力,庭院里的焙墙滚烫,队员们用特制毛刷轻刷湿纸,力道轻了粘不牢,重了易刷破。看着自己经手的纸张在阳光下渐渐挺括,纸香混着阳光的味道弥漫开来,成就感如纸膜般慢慢舒展。
传承对话,共谋焕新之道
“现在最大的难,是年轻人不愿学,市场不认价。”午休间隙,郑师傅泡上浓茶,谈及传承现状时眉头微蹙,却又立刻亮起眼睛,展示他的创新尝试:为书画家用的桑皮纸增加麻纤维,提升拉力;把边角料做成纸艺灯笼、书签,成了景区热销品;甚至与文物修复机构合作,复原古籍用纸。“守古法是根,但不变就活不下去。”
实践队员们围坐献策,有人建议拍摄 “桑皮纸诞生记” 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打造话题,让更多人看见每一步工序里的匠心;有人提议开发线上体验课程或直播带货,讲述纸张背后的文化故事;还有人想到推动桑皮纸技艺走进中小学课堂,设计适合青少年的简易体验套装。郑师傅听着,不时点头记下,粗糙的手掌在笔记本上划出深深的印痕,“你们的想法,像给老技艺开了扇新窗。”
纸短情长,青春践行担当
离坊时,郑师傅赠队员们亲手抄制的桑皮纸,纤维如流云舒展。“这纸存千年,你们的心意也能传很久。” 队员们捧着薄纸,似接过沉甸甸的嘱托。此次实践,队员们带回的不仅是亲手制的纸,更是对 “坚守” 与 “创新” 的体悟。他们计划办非遗展、制纪录片、推校园合作,让青春创意反哺古老技艺。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活态文化。当青年接过传承接力棒,千年桑皮纸的华光,必将在新时代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