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桐传雅韵,稚语诉心声
为探寻诸城派古琴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强化幼儿启蒙在其传承中的根基作用,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丝桐稚语”社会实践队于7月14日奔赴诸城,深入诸城派古琴传承地、教学点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挖掘诸城派古琴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探索幼儿启蒙阶段融入传承的有效方式,用青年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推动古老琴韵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
溯源诸城琴脉,深研古琴技艺
诸城派古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重要分支,承载着齐鲁大地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实践队首站抵达诸城派古琴传承基地,向诸城派古琴代表教师请教。通过与基地教师交流,队员们了解到了诸城派古琴的发展历程。诸城派古琴艺术又称“琅琊派古琴”,形成于 19世纪中叶,经几代琴家的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特定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诸城派古琴分别源于“虞山派”和“金陵派”的王既甫和王冷泉,由于二人师承不同,所以在诸城自然地分成两个支派。王既甫之子王心源与另一支派创始人王冷泉被称为“诸城二王”
实践队有幸跟随诸城派古琴代表教师学习,开启系统且深入的学习之旅。老师端坐琴案前,为队员们讲解诸城派古琴的特点,她说:“诸城派的韵味,藏在指法的刚柔并济里,轻要如微风拂柳,重需若万马奔腾 。” 随后,从最基础的“勾、剔、抹、挑”指法教起,队员们围站琴旁,目光紧盯传承人手指动作,反复练习。
推进幼儿启蒙,播撒传承种子
幼儿阶段是文化认知与兴趣培养的黄金时期,将诸城派古琴融入幼儿启蒙,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实践队深入诸城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开展“琴韵启童心”系列活动。考虑到幼儿认知特点,队员们摒弃晦涩乐理讲解,采用童趣化方式引导感知古琴,介绍古琴的构造,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曲目,将《渔樵问答》等曲目故事化,让幼儿在“渔夫与樵夫的日常对话”里,想象琴曲描绘的山水意境,激发对古琴声音的好奇与探索欲,让幼儿在日常浸润中,持续亲近非遗、爱上古琴。
践行传承使命,展望非遗未来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深刻领悟到诸城派古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重价值,也明晰幼儿启蒙在传承中的关键作用。队员们在与非遗的深度对话中,不仅提升了古琴技艺,更坚定了传承创新的信念,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耕诸城派古琴传承领域:一是完善幼儿启蒙体系,联合教育专家、非遗传承人,开发更系统、更具趣味性的启蒙教材与活动方案,覆盖更多幼儿园、早教机构;二是深化青年传承行动,联动更多高校、社会力量,组建“诸城派古琴青年传承联盟”,开展交流研学、公益演出等活动,拓宽传承传播渠道;三是助力诸城派古琴与旅游、教育、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古琴文化研学游”路线,开发古琴主题数字课程。让这一“人类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以青春之我守护文化根脉,让诸城琴韵跨越时空、代代相传,永续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