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流火,万物竞秀。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情召唤,深化实践育人内涵,锻造时代新人,2025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满怀热忱,踏入了丁庄镇孙集村的沃土。这群年轻的学子毅然走出书斋课堂,俯身广袤大地,在火热的劳动熔炉中体察国情农情,将智慧的种子播撒于丰收的田野,以躬身实践的求索精神与扎根泥土的服务热忱,奏响了一曲壮美昂扬的青春乐章。
果园躬行,汗水映照责任担当
晨光熹微,薄雾如纱,实践队员们的身影,跳跃在孙集村葱茏繁茂的果园深处。他们深深弯下腰,在果农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屏息凝神,学习着疏果的精准拿捏、套袋的轻柔利落、以及修剪枝叶那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生命哲学的刀法。指尖缠绕着泥土特有的芬芳,额角滚落的汗珠在朝阳下折射出晶莹的光,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专注,那是对每一株沉默果木的珍视与承诺。咔嚓、咔嚓,修剪枝条的细微声响,与队员们默契协作时压低的交流声,在静谧的果园里交织、回荡,谱写的是一曲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劳动交响。
在看似重复却极其考验耐心与技巧的农事劳作中,“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指尖的触感、腰背的酸痛与汗水的咸涩。当看见自己采摘的满满一筐水果,那份丰收的喜悦瞬间冲淡了所有疲惫。这喜悦,不仅是对辛勤付出的甜蜜回馈,更是在年轻的心灵沃土上,悄然萌发并茁壮成长的责任感——原来,守护这一方水土的丰饶馈赠,就是在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根基,就是在践行一份对大地母亲的无声诺言。这份在汗水中淬炼出的担当,远比任何说教都更为深刻。
菜园探技,实践深植绿色理念
在规整的菜畦间,队员们细致观察各类蔬菜的长势,俯身学习科学的松土、除草与追肥方法。他们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农人请教,在亲手实践中触摸农业知识的脉络,将课堂所学融入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泥土的气息与青草的芬芳萦绕身边,每一次俯身都拉近了他们与大地母亲的距离。
田间地头,便是最好的课堂。农技人员就地取材,捧起一抔黑土,剖析其结构、湿度与肥力,讲解不同作物的“脾气秉性”,为队员们打开了深入理解生态种植奥秘的门窗。亲自采摘后,“绿色”、“生态”、“可持续”这些宏大的概念,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标语口号。它们如同菜园里扎根的幼苗,深深植入队员们的心田,化作一种坚定的信念。队员们真切地触摸到,脚下这每一寸土地的精心呵护与科学耕耘,不仅关系着当季的收成,更直接维系着我们未来“饭碗”的坚实与丰盈。这堂无声的“绿色思政课”,在泥土的芬芳中完成了最生动的讲述。
乡音恳谈,智慧交融润泽心田
实践队员围坐在村中大树下、田埂旁,与正为菜地浇水的老乡们展开深入交流。话题从夏季浇水的关键诀窍——“早晚避日灼,细水宜缓透”,延展至水源利用、节气农谚与作物轮作等宝贵本土经验。乡亲们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比划着,将时光沉淀的智慧娓娓道来,队员们凝神倾听,认真记录,不时追问。
这温润的交流,恰似一股清泉,在年轻学子与土地守护者之间汩汩流淌。乡亲们口中“晨昏劳作”的坚持,让队员们体会到农事不仅依赖技术,更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虔诚敬畏与顺应。每一次真诚的问答,都是对乡土根脉的一次深情触摸,城市与乡村的隔阂在田间地头消融,青春的活力与岁月的经验在田野上空交汇、碰撞、彼此照亮。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生活、关于坚守、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晨露与星光”的对话诗篇,悄然润泽着年轻的心田。
这次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让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在乡野大地。当年轻的热忱与泥土的厚重相遇,当书本的知识与躬行的汗水交融,青年学子在服务中读懂乡土,在担当中磨砺成长。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正以其无言的力量,默默滋养着新时代青年的筋骨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