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6日走进浙江绍兴,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禾拾遗队以 “体验+传承” 的路径开展漆扇实践活动。这项以 “薄如蝉翼、亮似镜光” 闻名的传统工艺,将在实践队的沉浸式学习与互动教学中走出工坊,融入生活场景,续写传承新篇。
访匠习扇艺,初品漆千年
实践第一天,青禾拾遗队便来到绍兴漆扇非遗传承人王老师的工作室。推开木门,满室漆香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的各色漆扇错落有致 —— 有绘着兰亭集序的文人扇,有缀着缠枝莲纹的闺阁扇,还有印着越地山水的风景扇,每一件都泛着温润的光泽。
“做漆扇,先得懂‘骨’。” 王老师拿起一把半成品扇骨,向队员们展示,“这是用绍兴特有的苦竹做的,要经过晾晒、打磨、上蜡三道工序,才能保证扇骨挺括不变形。”他边说边演示髹漆技巧,指尖沾着半透明的生漆,在扇面上轻轻推匀,“你们看,这漆要涂得薄而匀,像给扇子裹一层看不见的纱,得等三天才能干透,这叫‘三漆三磨’,急不得。”
队员们轮番上手体验,队员秦浥尘刚把漆刷触到扇面,就不小心蹭出一道痕迹,她有些懊恼地停下。王老师笑着接过扇子:“刚开始都这样,我年轻时练坏的扇面能堆成小山。漆扇的妙处,就在于容错里藏着巧思,你看这道痕,补完说不定能变成一枝梅的枝干呢。” 一番话让队员们放松不少,队员马欣悦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一面基础漆扇后,忍不住感叹:“原以为漆扇美在纹样,现在才懂,每一层漆里都藏着匠人的耐心,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温度。”
社区传漆艺,党群共绘扇
7月6日,青禾拾遗队带着提前准备好的简易漆扇工具包,走进绍兴越城区塔山社区活动中心。得知要学漆扇绘制,社区的老党员们早早就坐等候,张大爷还特意带上了自己收藏的旧扇子:“我年轻时见过老手艺人做漆扇,就是没机会学,今天可得好好跟孩子们讨教讨教。”
队员们先为老党员们讲解漆扇的历史:“绍兴漆扇从宋代就有了,当年文人墨客来绍兴,都爱带一把回去当信物。” 随后,他们拿出预先画好的简易图案模板 —— 有乌篷船、兰亭碑、茴香豆等越地元素,手把手教大家用矿物颜料在扇面上勾勒。
“同学,你看我这船帆画得歪不歪?” 张大爷举着扇子问正在旁边指导的队员秦浥尘。秦浥尘凑近一看,笑着说:“张大爷,您这帆歪得有韵味,像乌篷船在水上飘呢,再加点水波纹就更活了。” 张大爷听了乐呵起来,跟着秦浥尘的指导补画水纹,末了还在扇柄处题了 “乘风破浪”四个字,“这扇子得留着,既是手艺,也是念想。”
幼园传扇技,小手续雅韵
7月6日下午,青禾拾遗队带着专为小朋友设计的 “简易漆扇套装”(用安全水彩替代生漆,轻质竹扇替代传统扇骨),走进绍兴市一社区。“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把扇子上画了什么呀?” 队员马欣悦举起一把绘着卡通乌篷船的漆扇,8岁的萱萱立刻举手:“是小船!我在东湖见过!”
课程从 “扇子里的故事” 开始,队员们用绘本讲述绍兴漆扇的传说,再教小朋友们画最简单的图案 —— 圆圆的荷叶、小小的莲蓬、弯弯的船桨。7 岁的明明握着小画笔,在扇面上画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圆点,队员马欣悦蹲下来问:“这是什么呀?” 明明骄傲地说:“是绍兴黄酒的酒坛子!我爷爷爱喝!”
一个小时的课程里,队员们手把手帮小朋友们调整握笔姿势,为他们的作品添上细节。课程结束时,每个小朋友都举着自己的 “漆扇” 合影,8 岁的朵朵举着画满小花的扇子,奶声奶气地说:“我要把扇子送给奶奶,告诉她这是用‘魔法油漆’画的!”
两天的实践虽短,却让青禾拾遗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传承并非束之高阁的展示,而是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从工作室里的耐心研习,到社区中的互动教学,再到与小朋友们的趣味互动,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让绍兴漆扇的温润光泽照进更多人的日常。队员们表示,未来将整理实践中的技法笔记与影像资料,通过线上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漆扇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持续流转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