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根在匠心,新在青年。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技艺魅力,2025年7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鲁城街道瀚霖花样馒头店,通过近距离观察花馍制作流程、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及亲身体验制作,真切领略到这项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之路上的独特魅力,以青春之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
非遗花馍传承人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员。她介绍说,花馍成为生日、节庆、嫁娶等场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态各异的花馍琳琅满目,有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还有精致逼真的花鸟虫鱼。每一件花馍都色彩绚丽,造型精美,仿佛是一件件艺术品。
“这花馍看着简单,做起来可大有学问。”传承人指着一个寿桃形状的花馍说道,“从选料、和面、发酵,到塑形、装饰、蒸制,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讲究。”
为了让实践队员更直观地了解花馍制作,传承人现场展示了花馍的制作过程。她首先将适量的面粉、酵母和水按比例混合,然后开始揉面。她的手法娴熟,面团在她手中不停地翻转、按压,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细腻。接着,她将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开始塑形。只见她手指翻飞,一个小剂子在她手中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在传承人的细心指导和热情鼓励下,实践队员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动手尝试制作具有传统特色的花馍。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实践队员的操作显得有些笨拙和生疏,不是面团揉捏得不够均匀,导致表面凹凸不平,就是在塑形时比例严重失调,做出的花馍形状怪异。然而,面对这些初学者的常见问题,传承人耐心地一遍遍示范和讲解,从面团的揉制技巧到塑形的细节要点,逐一悉心指导。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和持续纠正下,实践队员慢慢熟练起来,开始掌握制作花馍的基础技巧。有的实践队员先从简易的花朵造型做起,尽管稍显青涩,但已初有模样;而有的实践队员则敢于挑战,试着制作相对复杂的生肖造型,经过精细的雕琢和用心的拼接,渐渐展现出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原本普通的面粉,居然能变成色彩鲜艳的牡丹、活灵活现的小老虎,甚至还有孔子讲学的场景,完全颠覆了我对面食的想象。”一名实践队员由衷感叹。整个制作过程洋溢着欢声笑语,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实践队员不仅在实践中逐步提升了动手能力,更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下,深刻感受到了非遗花馍制作的独特魅力和无穷乐趣。
为了让花馍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之路。传承人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花馍制作中,比如制作卡通形象的花馍,或者在花馍上添加一些时尚的装饰。同时,她还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向更多人宣传花馍文化。实践队员们也积极为花馍的传承与创新出谋划策,结合自身所学提出建议: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拍摄制作花馍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推广;与当地的旅游景点合作,开发花馍主题的旅游产品,让更多游客了解和购买花馍;开发花馍主题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用自己的方式让曲阜花馍“活”下去、“火”起来。
此次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实践队不仅深入了解了曲阜花馍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整理出详细的技艺要点供后续学习参考,还与传承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协助推广花馍文化。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用青春智慧为非遗传承贡献了力量。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耕非遗传承领域,持续推进与传承人的合作,通过更多元的方式宣传推广曲阜花馍文化,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