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漆扇工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小课堂”实践队走进重庆市永川区胜利路社区向居民们开展非遗漆扇体验活动。将深藏于典籍或博物馆的非遗技艺“漆扇制作”引入社区日常生活,为社区居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
从“纸上策划”到“落地筹备”
实践队员先进行主题确定与方案策划,围绕“非遗进社区”主题,选定“漆扇制作体验”作为核心内容,明确了相关活动目标、流程、所需物料、人员分工及应急预案。通过多方渠道,线下寻访与线上咨询的方式,实践队员邀请到一位经验丰富的漆扇技艺传承人作为活动指导老师。实践队员们与老师深入沟通,确定体验环节的简化版工艺流程和所需核心材料:大漆、桐油、扇骨、特制工具等。为了增加活动宣传力度,实践队员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活动通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报名。同时,团队内部深入学习漆扇历史、工艺特点、文化价值,并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解PPT和宣传页。
从“文化讲解”到“沉浸体验”
漆扇技艺传承人李老师先以“一把漆扇的千年旅行”为主题展开讲解:从战国时期贵族用的“髹漆竹扇”,讲到唐代传入日本的“莳绘漆扇”,再到本地明清时期“商贾返乡带漆扇作伴手礼”的民俗,结合展架上的实物,让居民直观感受“漆扇不仅是日用品,更是文化载体”。讲解中穿插互动提问让居民们感受到天然漆的耐腐性。为了让居民们更加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实践队员们降低操作强度,提前将漆料调至易下笔的浓度,每个居民配备一个实践队员协助完成。活动最后半小时,实践队组织“我的漆扇故事”分享会,让居民们轮流展示作品,实践队员们用相机记录下每个作品和分享瞬间,现场打印成照片贴在“活动纪念墙”上,最后全体参与者举着漆扇合影,喊出“让非遗住进生活里”的口号。
从“活动结束”到“影响延续”
实践队员聚焦于长效传播,开展相关延伸活动,推动漆扇文化在社区推广。将居民的漆扇作品图片发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把居民制作的优质作品放在活动中心室进行巡展。
这次以漆扇为载体的“非遗进社区”实践,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之旅。非遗进社区打破了这种距离感——通过居民亲手参与绘制、传承人现场讲解,让抽象的“非遗技艺”变成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美学”。这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漆扇的历史脉络与工艺价值,更能培育潜在的关注者和爱好者,为古老技艺注入“活态传承”的土壤,避免其在时代变迁中被遗忘。
实践队员见证了古老技艺在指尖焕发的生机,感受到了社区居民眼中被点燃的文化星火,也亲身体会了作为文化传承使者的责任与荣光。扇面上流动的不仅是斑斓的漆彩,更是绵延的文化血脉。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小课堂”实践队将带着这份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感悟,继续投身于守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中,让更多的非遗明珠在时代的沃土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