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探寻孔子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筑牢基层文化传承根基,7月 13 日,曲阜师范大学 “非遗薪传・基层筑梦” 实践队走进孔子博物馆,开展以 “探寻孔韵文脉,助力非遗薪传”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通过参观展馆、与游客互动交流、发放调查问卷及后期社区宣讲等形式,深入了解孔子文化的传承现状,推动孔子文化在基层的传播与弘扬,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前期,实践队精心设计多维度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文化认知、博物馆认知及推广建议等方面,聚焦 “对孔子核心思想的了解”“对博物馆展品的认知”“文化推广中的难点” 等关键问题,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针对性方向,以精准把握大众对孔子文化及孔子博物馆的认知程度。
13 日上午 9 点,实践队员抵达孔子博物馆。展馆内,孔子画像、记载《论语》的竹简、孔子生平事迹的场景复原及历代传承儒家思想的文献展品等,系统展现了孔子文化的千年传承脉络。实践队员在参观过程中主动与现场游客交流互动,结合调查问卷深入了解不同群体对孔子文化的认知情况。
针对学校组织参观的小朋友群体,实践队员通过问卷了解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抱有强烈好奇,普遍希望了解孔子故事、理解《论语》语句及儒家礼仪内涵。这一需求为后续针对青少年的文化推广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与老年游客的交流中,实践队员发现部分老年群体对儒家核心思想有较深理解,能够清晰阐释“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的当代价值。正在参观的李爷爷是一名退休的历史教授,深耕孔子文化研究数十年。他告诉队员们:“孔子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比如‘学而时习之’,至今仍是我们治学的准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会我们谦逊待人。” 李爷爷的话为实践队员们梳理孔子文化的生活化传播路径提供了参考。
此外,队员们还与带着孩子参观的王叔叔一家交流,结合展馆内的 “孔子周游列国” 场景复原展品,向他们讲解孔子 “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及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王叔叔感慨道:“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带孩子系统了解这些,博物馆直观的展品展示有助于加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参观临近结束时,队员们在出口处看到了古代纺织技艺 “云锦” 的展示,这让大家意识到,孔子文化与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都是中华非遗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共同守护。
实践队带着收集的问卷反馈及参观感悟,前往曲阜师范大学周边居民区开展孔子文化宣讲活动。针对问卷中反映的 “部分居民对孔子文化了解不深”“希望增加互动体验” 等问题,队员们结合博物馆展品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孔子的核心思想、《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以及孔子博物馆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帮助居民理解博物馆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在直观感受历史、加深思想理解、增强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价值。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基层宣讲相结合的方式,为孔子文化的基层传播收集了一手资料、积累了实践经验。实践发现,孔子文化传承既需学者深耕钻研,也需基层广泛传播。针对当前存在的宣传力度不足、展示形式有待创新等问题,实践队员以实际行动助力文化传播,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生活、走进群众贡献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