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探寻吕剧传承路径,助力黄河流域非遗活化发展,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走进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实地观察、交流访谈,挖掘吕剧艺术魅力与传承故事,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力求为吕剧保护传承提供青春思路。
踏入场馆中,溯源吕剧脉络
实践队员在博物馆馆长的热情接待下,开启了吕剧文化的探索之旅。刚迈进东营市吕剧博物馆,一块前言展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馆长向队员们娓娓道来:“吕剧作为山东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凭借淳朴的语言、悦耳的唱腔,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我们东营就是吕剧的重要发源地。”
队员们凑在展板前细看,从吕剧的发源与诞生,到吕剧的改革与发展,再到东营吕剧博物馆的建立,吕剧百年的演变轨迹清晰可见。“你们看这时间线,吕剧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咱东营的水土滋养。”馆长指着展板说,“当年艺人们背着胡琴走村串户,哪里有集市,哪里就有戏台,如今咱们建这个博物馆,就是想把这份乡土记忆好好留住。”
漫步展厅里,触摸文化记忆
在馆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各个展厅。漫步展厅,泛黄的手抄剧本、斑驳的皮影道具、老式的戏曲唱片……实物与影像资料交织,生动还原了吕剧从民间小调走向舞台艺术的历程。
展厅中设有戏服展示和体验区。实践队员在参观中切实体会到了一件戏服从穿戴到配合身段的实践细节,也更直观地理解了吕剧服饰在舞台呈现中的实际作用。
实践队员注意到“吕剧与乡村生活”展区最为特别,它通过场景复原展示了过去村民围坐听戏的热闹场景。队员们抬头望去,展区墙上“戏以载道,曲润乡风”八个红底黑字的标语格外醒目,道出了吕剧与乡村文化的深厚联结。馆长指着场景里的细节介绍:“过去村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总少不了搭台唱吕剧。《小姑贤》教婆媳和睦,《王定保借当》劝人诚信,这些戏里的道理不用刻意说教,就随着唱腔走进了村民心里,吕剧便成了乡风教化的‘活教材’。”队员们发现,场景角落里的老墙上还贴着褪色的戏报,墨迹虽淡,却能感受到当年全村人围坐听戏时,那种融在烟火气里的热闹与温情。
创新传承路,焕发吕剧新生
在与馆长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吕剧传承仍面临不少挑战: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专业剧团招人难;很多乡村业余剧团因缺乏资金和人才渐渐解散;传统剧目节奏较慢,不符合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与馆长展开深入探讨。队员们结合调研发现,东营市已在尝试创新:将吕剧唱段改编成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推广,累计播放量超千万;开发吕剧主题文创产品,如戏曲脸谱书签、戏剧人物玩偶等,受到年轻消费者喜爱;推动“吕剧+旅游”,在周边乡村旅游点设置小型演出台,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实践队员建议,可进一步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在村庄文化广场建设“吕剧小舞台”,定期组织村民自编自演的吕剧小戏;利用乡村中小学假期,开展“吕剧夏令营”,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感悟非遗意,锚定传承使命
参观接近尾声,实践队员于博物馆内驻足回顾。此次探访,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吕剧起源与发展,借服饰、史料领略了其艺术魅力,更清晰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吕剧作为黄河流域优秀非遗,承载山东人民历史记忆与情感,是民族文化宝库的宝贵财富。
未来,“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投身非遗宣传,以多样方式让更多人识吕剧、爱吕剧,助力这朵黄河岸边的戏曲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艳丽的光彩;让非遗传承火种,经黄河文化滋养,照亮民族文化的传承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