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心中扎根,2025年7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薪传,基层筑梦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水田社区,开展了“笔墨传承非遗韵,童心书写文化魂”毛笔字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二十余名社区小朋友在墨香中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近距离触摸非遗文化的温度。
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们首先以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毛笔书法的历史渊源:从甲骨文的契刻到金文的庄重,从秦汉隶书的古朴到晋唐楷书的规整,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早已融入文明的血脉,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每一笔横平竖直,都是古人对‘规矩’的理解;每一次提按顿挫,都藏着中国人的风骨。”队员们的话让孩子们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兴趣。
活动中,实践队员们精心设计了“非遗知识小课堂”环节。实践队员通过动画短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书法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书同文”,到王羲之《兰亭序》的“天下第一行书”,再到现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当看到爷爷辈使用的毛笔、砚台等老物件时,孩子们好奇地围拢过来,触摸着温润的砚台纹路,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随后,教学环节正式开始。实践队员们从工具包里取出毛笔,按笔锋软硬分类:兼毫笔放在最前排,笔杆缠着红绳做标记;狼毫笔收在后排笔帘里,留着给稍大些的孩子尝试。实践队员们从握笔姿势、坐姿教起,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动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中锋行笔”“藏锋露锋”等基础技法。从最简单的“一”字练起,孩子们聚精会神,小手紧握毛笔,在宣纸上反复练习。虽然线条时而歪斜、时而颤抖,但每张稚嫩的脸上都写满了认真。当看到自己笔下逐渐成型的笔画时,孩子们兴奋地举起作品展示,成就感溢于言表。
“原来写毛笔字这么有意思!老师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我以后要天天练。”8岁的小朋友举着自己写的字,开心地说。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了非遗文化,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更有感染力。“以前孩子总觉得练书法枯燥,今天回家后却主动说要学写毛笔字。”居民王女士笑着说,“没想到一次实践活动,能让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这么大兴趣。”参与活动的实践队员们也表示,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更深刻体会到“传承”二字的重量。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未来。”社区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社区“非遗进万家”系列实践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培养文化自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作品被张贴在社区“少年非遗展”墙上,歪扭的笔画里透着真诚,稚嫩的字迹中藏着力量,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墨香渐淡,初心弥坚。此次毛笔字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执笔挥毫的技巧,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一笔一划写的是字,一言一行传的是文化。当孩子们拿起毛笔的那一刻,文化的薪火就已经在传递。未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薪传,基层筑梦 ”实践队将继续搭建非遗传承平台,让更多青少年在实践中读懂传统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