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关爱独居老人、搭建代际沟通桥梁,暑期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心系桑榆”实践队走进当地老年公寓,开展了为期数日的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送去温暖,用陪伴搭建起跨越时光的情感纽带,让青春力量与岁月温情在公寓里悄然相融。
初见:用行动拂去时光尘埃
推开公寓大门时,老槐树的影子正斜斜铺在石阶上。队员们轻手轻脚穿过走廊,在与管理员的交流中得知,三楼的周奶奶总在清晨对着纺织厂老照片出神,前院的刘爷爷爱侍弄花草却因手抖握不稳水壶,几位独居老人的房间里,挂钟的秒针仿佛能数清划过空气的轨迹。
无需过多言语,行动已成默契。队员们搬来梯子擦拭蒙尘的窗棂,让阳光毫无保留地涌进房间,在地板织出金色的网;蹲在老槐树下帮刘爷爷修剪枯枝,将散落的花瓣收进竹篮预备做香囊;拆开新凉席温水擦拭后轻铺于床榻,指尖拂过席面纹路似在触摸岁月的肌理。当日落掠过西墙,公寓各处已泛着温润的光:窗台茉莉舒展新叶,书架诗集排列整齐,藤椅旁多了绣“平安”的靠枕,空气里飘着淡淡草木香——简单的劳作,让老人们的生活空间多了几分鲜活气息。
相伴:让温情在互动中流淌
晨光漫过窗棂时,队员们已在庭院摆开长桌,线装《唐诗宋词选》摊开在桌面,纸页泛着被时光吻过的微黄。周奶奶被搀扶坐下,手指抚过“但愿人长久”的字句轻声哼唱,调子古老悠长,队员们跟着学唱,歌声惊起槐树上的雀儿扑棱棱掠过晴空,旧时光的共鸣在不经意间相融。
另一角的“数字课堂”悄然架起桥梁。队员们调亮手机屏幕,教李奶奶拍下院中茉莉:“这样花儿永远不谢”;帮王爷爷把远方孙子的照片设成屏保:“想他了按这里就能看见”;给视力模糊的老人备好放大镜片贴在手机背面,像给时光安上放大镜。当老人们颤抖的手指第一次点开视频通话,屏幕里传来熟悉的声音时,他们眼角皱纹里盛着比阳光更暖的光——短短几日,已有7位老人能独立使用视频通话功能,科技的温度,让思念有了触手可及的模样。
午后时光在一针一线中流淌。队员们带来彩线与竹篾,和老人们一起编竹篮、绣手帕。郑奶奶的手指虽不灵活,穿针引线却透着岁月沉淀的笃定,她教队员们绣最简单的“福”字,针脚里藏着“平安顺遂”的祈愿;队员们则给竹篮编上歪歪扭扭的星星与月亮,是年轻一代的祝福。半天时间里,20余个手工艺品在欢笑中完成,竹篾清香与丝线芬芳缠绕,织成跨越代际的温柔纽带。
离别:以约定延续关爱暖意
夕阳西沉时,槐树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队员们要离开了,老人们执意送到门口,手里攥着刚编的竹篮、绣好的手帕,还有信封装着自己种的花生。周奶奶塞来一本泛黄诗集,扉页有她年轻时娟秀的批注;刘爷爷摘下院中的茉莉放进队员手心:“花儿会记得你们来过”。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累计服务老人23名,不仅改善了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帮助他们掌握了基础数字技能,用陪伴填补了独居生活的孤寂。实践队与老人们约定:秋叶泛黄时再来陪他们摘槐籽、晒菊花;冬雪飘落时,把新学的剪纸纹样贴在公寓的玻璃窗上。
未来,“心系桑榆”实践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建立“季度回访”机制,结合传统节气开展主题活动,并联动校内学生社团拓展服务内容,让关爱从“短期陪伴”变为“常态守护”,让每一位走过岁月的老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从未被遗忘,正如那棵老槐树,永远在原地,等风,也等温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