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美育教育深入乡村校园,2025年7月22日-25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礼乐筑梦,雅韵同行”实践队走进曲阜杏坛小学、尼山益海小学,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浸润之旅。实践队员们通过将古老的佾舞艺术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美育课程,以青春之力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中华礼乐在乡村校园绽放出时代光彩。
实践第一站,成员们来到曲阜孔子博物馆,开启了“充电学习模式”。“佾舞的‘八佾’队形对应八卦方位,每个转身都要与鼓点严丝合缝。”博物馆研究员李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频频点头。实践队员们围绕佾舞的历史脉络、动作范式及背后的礼乐文化内涵展开系统学习,从佾舞的队形寓意到手势的礼仪象征,从古代礼乐制度到其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实践队员们仔细记录、反复揣摩,在吃透文化内核的同时将其转化为肢体语言,并在笔记本上画下简易队形图,“教学时得先让孩子们理解,这些动作不只是跳舞,更是对礼仪的表达”。
经过两天的系统学习后,实践队员们带着自制的佾舞教具分别前往杏坛小学和尼山益海小学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初见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流露出他们对舞蹈的渴望。对于乡村孩子们而言,这样的专业舞蹈课是新鲜事,也是打开舞蹈艺术之门的钥匙。实践教学中,实践队员们不仅向孩子们讲解礼乐文化知识,讲授具有鲜明非遗特征的佾舞,让孩子们在舞动中感受传统礼乐的韵味。同时,也带领孩子们接触汉唐古典舞,学习其基本手型与站姿,在举手投足间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佾舞“立身中正”教学环节,实践队员们通过“想象自己是小松树,稳稳扎根”的引导,帮同学们找到站姿诀窍。实践队员们将佾舞中的“八卦阵”拆解成简单的小组合,让孩子们先分组排练、集体排练,孩子们从羞涩僵硬到自信舒展,在佾舞整齐的队列里感受秩序之美,在汉唐古典舞的手型变换中触摸历史韵味,通过舞蹈课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可感知、可表达的身体记忆。孩子们在课程结束后仍自发练习动作,不少孩子主动查阅礼乐文化资料,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实践队成员在成果汇报时说道:“作为扎根曲阜的学子,我们想把专业所学化作陪伴的力量,为孩子打开看见传统艺术文化魅力的窗,用爱播撒艺术种子,以陪伴见证成长,让乡村校园里从此多了一群满怀热忱的‘乡村美育引路人’。”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既是音乐学院学子用专业赋能乡村美育的一次探索,也是用青春力量诠释传统文化的育人行动。未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礼乐筑梦,雅韵同行”社会实践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以美润心”成为乡村校园美育常态,让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绽放璀璨光彩,让乡村孩子在美育滋养下拥抱更丰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