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青春挺膺,‘遗’脉相承”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芙蓉街,深入挖掘糖画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密码。
实践团成员抵达实践地后,在老城古街寻觅到糖画手艺人王师傅的摊位。午后阳光洒下,铜勺在熬得冒泡的糖锅里轻轻一转,王师傅手腕行云流水般勾勒,不多时,一条活灵活现的“龙”便在石板上成型,糖丝凝固的脆响,引得围观孩童发出惊叹。这是实践团成员与糖画的初次邂逅,也开启了他们探寻非遗的旅程。
在与王师傅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糖画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曾是街头常见的民间艺术,以糖为墨、以勺为笔,靠手艺人代代相传的经验,将神话传说、生肖动物等图案化为糖丝造型,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可如今,受现代娱乐方式冲击,愿意驻足欣赏、学习糖画的人越来越少,王师傅无奈表示,当地坚持做糖画的手艺人已屈指可数。
为全面了解糖画传承现状,实践队兵分两路。一队走进社区,发放问卷300余份,发现超七成居民知晓糖画,但仅两成能说出糖画起源或代表艺人;另一队走访当地文旅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得知虽有非遗名录认定,可针对糖画的专项资金扶持、系统传承规划仍不完善,手艺人往往面临收入不稳定、场地难保障等问题。
在与年轻群体交流时,实践队听到不同声音。大学生小陈说:“糖画很漂亮,但制作过程慢,生活节奏快,很难有耐心参与体验。”而00后游客小吴则表示:“在短视频里刷到过糖画,觉得很酷,要是有互动体验活动,会想尝试。”这些反馈,让实践队意识到,糖画传承既要守住传统技艺根基,也要贴合当代人生活方式,打通“传承最后一公里”。
摸清脉络后,实践队开启“非遗活化”实践。他们协助王师傅搭建线上展示平台,拍摄糖画制作短视频,从熬糖火候控制到图案设计巧思,用镜头记录细节,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单条播放量成功过万,吸引不少外地网友询问学习渠道;同时,在社区广场策划“糖画体验日”,布置非遗知识展板,邀请社区小朋友们亲手尝试熬糖、画简单图案,孩子们围在桌前,跟着实践队员学画“小花朵”“小蝴蝶”,欢笑声中,糖画不再是橱窗里的“老物件”,成了可触摸的文化体验。
此外,实践队还与当地小学合作,设计“糖画里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把糖画图案与成语故事、民俗传说结合,如讲解“龙”形糖画时,融入“龙腾盛世”的文化寓意,让孩子们在趣味学习中感受非遗魅力。课堂上,小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后还主动绘制糖画主题手抄报,为非遗传播添上童真笔触。
十余天的实践,实践团成员完成了糖画从街头“小技艺”到文化“大传承”的探索。团队负责人感慨:“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亲身参与才发现,它就在生活里,需要我们年轻人去聆听、去创新。”王师傅也对实践队竖起大拇指:“这些孩子有想法,让我看到糖画传承的新希望。”
此次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以糖画为切口,用调研挖掘困境,以创新激活传承,让非遗文化在青春助力下,绽出别样光彩。未来,他们仍将持续关注非遗文化,让这抹“甜蜜非遗”在时代浪潮中继续流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