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青春挺膺,‘遗’脉相承”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走进山东省菏泽市唐塔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发放创意传单为载体,向社区居民普及剪纸、面塑、柳编等山东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知识,用青春行动搭建非遗文化与大众生活的沟通桥梁,助力中华文化传承、传播。
传单打磨:让非遗知识“通俗易懂”
为让社区不同年龄段居民理解非遗,实践团在传单内容设计上反复打磨。团队筛选了山东地区10余项典型非遗技艺,将每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转化为通俗表述。实践团成员于宣传单上介绍剪纸,呈现“剪刀裁出千年事,西汉就有窗花影”;阐释面塑,写道“面团变戏法,捏出百态花”;讲解舞狮,叙述“锣鼓催腾跃,驱邪又纳福”的故事。同时,搭配实践团成员手绘简笔画,用直观视觉元素辅助理解,让严肃非遗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实践团希望传单能打破专业壁垒,让居民快速看懂非遗。设计过程中,团队多次在社区小范围测试,根据居民反馈调整文字表述和插画风格,确保内容“接地气”。很多老人看过以后,纷纷表示自己见过这手艺,简单对话,印证非遗与生活的深厚联结,传单成为唤醒居民“非遗记忆”的钥匙。
社区互动:从“发传单”到“文化交流”
发放传单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主动与居民交流,让单向知识传递变为双向文化互动。在社区凉亭,成员向带孙子的张奶奶讲解剪纸知识,从西汉起源延伸到春节窗花习俗,听得张奶奶频频点头;广场舞结束后,几位阿姨围拢过来,触摸鲁绣小样,回忆长辈针线活,成员顺势科普鲁绣针法特点;遇到对皮影戏感兴趣的孩子,实践团现场用简易道具演绎《西游记》片段,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光影非遗的魅力。
有的老人认真研读传单后,用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感慨道:“孔府菜作为非遗,门道原来这么多,年轻人用这种方式讲,我们听得明白。” 居民们告诉实践团,通过实践团成员的讲述,他们感觉自己离非遗更近了,对非遗文化也更感兴趣了。
互动延伸:让非遗“扎根生活”
为避免传播止步于“看过传单”,实践团在传单设置“互动任务”——当非遗邂逅橡皮泥,以橡皮泥为载体,带领孩子们发挥创意,将面塑这一非遗美学融入手工创作。互动中,实践团成员给孩子们讲述了非遗中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随后带领大家发挥创意。孩子们小手灵动,取一块黏土揉圆搓条,将非遗美学融入创作。有的捏出娇艳花朵,似非遗纹样般鲜活;有的塑出小巧物件,藏着对传统的想象。在揉、捏、搓、粘间,非遗知识变得直观有趣。有小朋友兴奋地对实践队员说:“姐姐,这个活动好有趣呀,原来爸爸妈妈说的非遗文化是这样的,我好喜欢呀!”
此次实践活动,以传单为载体,在社区中发扬非遗文化。社区负责人感慨:“通过创意传单设计、社区互动交流及实践延伸,实践团让非遗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百姓家,实现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正如社区居民留言所说:“谢谢孩子们,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故事里‘活’起来。”未来,期待更多青年群体加入非遗传承行列,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