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了解非遗保护现状,探索青年参与传承的有效路径,2025年7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开展分散实践活动。实践队员走进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参观学习、互动体验、科普宣讲等方式,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入馆观展,科技赋能见活态传承
踏入馆内,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交融扑面而来。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运用AR投影、动态交互等技术,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非遗保护离不开技术赋能,更离不开制度保障。”讲解员结合实物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山东省在非遗地方立法与保护机制上持续创新,仅兰山区就有12家非遗工坊获政策扶持,为传统工艺振兴筑牢根基。实践队员认真记录政策要点,关注工坊扶持路径,梳理出青年参与的政策衔接点。
深研技艺,年画虎艺显匠心传承
从宏观政策走向具体技艺,传统工艺展区成为实践队员深入探究的重点。
讲解员以郯城木版年画为例,讲述其从明清“灶码子”民俗用品,发展为涵盖四大系列近百个品种的历程,特别是2013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后,通过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现技艺创新与市场拓展。实践队员就技艺创新提问后,进入制作区体验工序。实践中,队员们比对现代与传统工具差异,记录年轻群体对传统工序的适应难点,为技艺改良积累依据。
移步相邻展区,临沂布老虎迅速聚焦实践队员目光。讲解员细致讲解:“这是沂蒙布老虎,采用本地纯棉土布,经选料、裁剪、刺绣等多道工序制成。虎身纹样以象征吉祥的牡丹、如意为主题,用平绣、锁绣技法精心绣制,寄托着沂蒙百姓驱邪纳福的美好愿景。”队员们轻抚纹样,感受工艺与匠心,同时关注其“就地取材”特点,计划纳入实践报告探讨非遗与地方资源结合的启示。
启蒙孩童,龙灯展演播非遗种子
当日下午,实践重心转向非遗的启蒙传播,实践队员联合嘉德幼儿园开展“非遗启蒙”活动。
30余名小朋友在引导下走进龙灯扛阁展区,实践队员用儿童易懂的语言介绍:“这是临沂特有的传统表演,大人们抬着龙架配合鼓点舞动,小朋友站在架上扮演故事里的角色,跟着龙身起伏移动,共同完成展演。”
讲解中,有小朋友问:“龙灯在夜晚会发光吗?”队员答:“有的龙灯肚子里装着灯,晚上一亮像会飞的光龙。”知识竞答环节,孩子们踊跃抢答;在“我见过的非遗”分享中,孩子们讲述家中长辈技艺,深化对非遗的认知。
嘉德幼儿园负责人张刚表示:“这类活动让孩子近距离接触民俗,种下文化兴趣的种子,为传承打基础。”队员建议将非遗元素融入教学、邀请传承人进校园等,张刚认同并计划纳入园本课程。
普及宣教,青年聚力续文脉薪火
从幼儿群体延伸至更广泛的公众,非遗普及的脚步不停。实践队员转至馆外广场开展非遗知识普及活动。
实践队员围绕“非遗保护为何需要年轻力量”主题,向市民解读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成果:“该计划实施10年培训5.1万人次,如山东面塑传承人何晓铮,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技法,创作出兼具时代感与文化味的作品,拓宽了面塑应用场景。”
市民们表示,此次科普让他们意识到非遗不是老物件,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文化财富,年轻人参与能让技艺延续生命力,期待更多此类活动。
此次实践通过“馆内研学—幼儿启蒙—公众科普”的立体模式,深化了实践队员对非遗保护政策的理解,探索出青年参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计划将此次活动中的影像资料与体验感悟相结合,形成包含具体案例的实践报告,为非遗保护与青年参与传承搭建更紧密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