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衿筑梦,赤子传薪”实践队的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实践队员们围绕消防安全、反电信网络诈骗、信义东昌府建设、控烟及垃圾分类等主题,以宣传讲解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实用知识与暖心关怀送到居民身边,在基层实践中书写青年担当。
安全宣讲:让防护意识扎根生活
社区广场的宣传台前,实践队员们将电信诈骗案例手册分发给居民。手册上罗列的“冒充电商退款”“虚假中奖”等骗局,搭配着手绘防骗流程图,把抽象的诈骗话术转化为易懂的生活场景。针对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实践队员们重点讲解了近期高发的“保健品诈骗”“冒充亲属求助”等套路,用本地真实案例提醒大家“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消防安全宣传区,实践队员们通过模拟实验展示电器短路引发火灾的过程,手把手教学灭火器“提拔握压”的使用步骤。从如何检查家用电路隐患,到火灾发生时的逃生路线规划,讲解内容紧扣居民日常,让“隐患险于明火”的意识悄然融入大家心中。不少居民在观摩后主动询问家庭防火细节,曾经觉得“火灾离自己很远”的想法,在互动中渐渐转变。
文明引导:让新风尚融入日常
信义东昌府建设宣传板块前,实践队员们用“道德银行”的比喻解读“信义积分”政策:邻里互助、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可积累积分,兑换体检、家政服务等实惠。这个贴近生活的解释,让“信义”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有居民当场询问如何报名社区志愿活动,希望能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控烟宣传与垃圾分类指导聚焦城市文明细节。实践队员们在商超、公园等场所发放控烟条例宣传单,对公共区域吸烟的市民进行温和劝导,同时讲解二手烟的危害;在垃圾分类点,他们对照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细致区分“厨余”与“其他”垃圾的界限,用“西瓜皮易腐烂、瓜子壳难降解”的例子,让分类标准不再生硬。这些耐心引导,如同细雨般渗透进居民的日常习惯里。
便民服务:以小举动传递大温情
社区活动中心门口,实践队员们支起便携砂轮机,免费为居民打磨刀具。78岁的张奶奶带来用了十年的钝菜刀,经过细心打磨,刀刃恢复锋利,老人反复抚摸着刀面,连声道谢。这样的场景在服务中不断上演:锈迹斑斑的剪刀变得开合自如,卡顿的水果刀重拾利落——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解决的却是老人行动不便的实际难题。
实践队员们说,选择磨刀服务,是因为看到很多老人因体力不足、找不到维修点而困扰。“比起讲大道理,帮他们磨快一把刀,更能拉近距离。”这种贴近民生的选择,让志愿服务不再是“隔着距离的宣讲”,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
从清晨到日暮,实践队员的身影穿梭在街巷间。他们的宣讲或许未能立刻改变所有习惯,磨过的刀具或许只是几十把,但这些努力正在悄然发酵:有居民开始主动分类垃圾,有老人提醒子女警惕诈骗,有邻里因“信义积分”多了互动……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实践最珍贵的成果。
此次活动,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青春与基层的对话。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社区肌理,用真诚回应民生需求,在服务中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意。正如实践日志所写:“我们不仅是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基层的学习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区的温度,也找到了青年担当的方向。”这股青春力量,正以最贴近土地的方式,为东昌府的文明建设注入鲜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