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戏曲、舞蹈、美食、民俗传说、手工技艺、历史名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系统挖掘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文化领域的落地实施,曲阜师范大学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19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菏泽市和淄博市三地开展实地调研,探索黄河流域非遗文化,推动其创新性转化,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丰富、精彩。
黄河岸边吕韵长 齐鲁大地戏脉深
作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以淳朴生动的方言唱腔、生活化的表演风格闻名,被誉为"齐鲁乡音的文化名片",实践队员们走进东营市吕剧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吕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吕剧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原来吕剧这么讲究!”在“吕剧艺术”展厅,同学们被精美的服饰、饰品、道具所吸引,纷纷驻足观看,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当吕剧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程式一一呈现,同学们连连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有模有样地学起了吕剧的经典唱段和身段动作。 “太神奇了!我居然也能唱吕剧!”一位同学激动地展示着刚学会的唱腔,虽然略显生涩,却掩不住满脸的兴奋,“这次体验让我彻底迷上了吕剧,以后一定要好好学!”
菏泽面塑承古艺 曹州绝技焕新姿
作为鲁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曹州面人以细腻传神的造型技艺、生动活泼的民俗题材著称,堪称“黄河流域的面塑瑰宝”。调研团队来到菏泽鲁西南民俗博物馆,近距离领略曹州面人的艺术精髓,深入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与发展创新。在“曹州面人”展区,实践队员们被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精巧细致的纹饰工艺所吸引,纷纷驻足品鉴。当面塑艺人现场演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独门技法时,此起彼伏的赞叹声在展厅回荡。“要让这门老手艺活下去,关键是要让年轻人喜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师傅一边演示制作技艺,一边向队员们讲解,“我们正在尝试三个方向的创新:一是开发生肖盲盒等文创产品,二是开设短视频直播课,三是与学校合作开发非遗课程。”
非遗技艺传薪火 琉光璃彩耀中华
淄博琉璃以流光溢彩的材质美感、巧夺天工的烧制技艺闻名,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结晶",最后一只实践小队走进淄博琉璃艺术博物馆,亲身感受这项千年非遗的独特魅力,探寻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之路。在"“琉光璃彩”主题展区,队员们近距离观赏了晶莹剔透的琉璃工艺品。当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现场演示"吹、拉、捏、剪"的琉璃制作绝活时,炽热的琉璃溶液在他手中幻化成精美的艺术品,引来阵阵惊叹。“琉璃艺术的传承,贵在守正创新。”王师傅边操作边讲解。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戴上隔热手套,在师傅指导下尝试制作简易琉璃饰品。灼热的熔炉旁,一位实践队员小心翼翼地用吹管塑形: “原来每件琉璃作品都要经历千度高温的淬炼,这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此次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实践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在菏泽面塑的指尖艺术、淄博琉璃的炉火匠心、吕剧唱腔的婉转韵律中,年轻学子们读懂了"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文明根脉"的深刻内涵。实践过程中,那些坚守在传承一线的非遗匠人给予他们深刻启示,正如一位队员所说:“我们要用设计语言讲述黄河故事,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火’在青年。”这份文化传承的青春担当,正是新时代青年对“为人民而设计”理念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