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传承非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青春挺膺,‘遗’脉相承”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奔赴山东淄博,开展陶瓷非遗传承实践活动,通过溯源历史、沉浸体验、探索创新、校园传播等方式,深入挖掘陶瓷非遗价值,助力其活态传承。
溯源:触摸陶瓷非遗的历史温度
抵达淄博后,实践团成员跟随陶瓷非遗传承人穿梭于古老作坊。清晨,传承人刘师傅戴着布帽、拿着铁锨,将尘封的窑口掀开,向成员们介绍:“陶瓷制作‘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从选泥开始就容不得半点马虎。” 成员们看着传承人手捧细腻的瓷土,讲解泥料甄选需考量黏性、色泽,如同聆听一段与土地对话的密码。拉坯工序中,传承人的手在陶轮上转动,泥料随之幻化成规整器型,他感慨:“这手上的力道,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差一分,器型就不对味。”
从泥料处理到施釉烧制,成员们在一个个作坊、一道道工序里,触摸到陶瓷非遗历经岁月沉淀的历史温度,理解了它作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名片的深厚底蕴。
体验:沉浸陶瓷技艺的创作魅力
手工制陶体验区,实践团成员围站在陶轮旁。实践队员手握泥料,陶轮转动,泥坯却不断歪扭、坍塌。陶瓷匠人走到他们身旁,手掌贴住泥坯,轻声指导:“手腕要稳,感受泥料的张力。” 队员们调整姿势,反复尝试,终于让泥料在旋转中逐渐成型,呈现出一个并不完美的小陶罐。瓷面绘制环节,成员们拿起釉彩画笔,有的勾勒山水轮廓,有的描绘花鸟形态。“我把家乡的小河流画在瓷上,感觉把回忆也融进去了。”成员庞同学看着自己的作品,眼神里满是欣喜。当见证自己的作品经高温烧制,从泥土蜕变为陶瓷制品,成员们真切体会到陶瓷艺术 “土火涅槃” 的创作魅力,也读懂先辈在土与火碰撞间坚守的匠心。
创新:探寻陶瓷传承的时代路径
实践团走进陶瓷创意园区,调研非遗与现代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一间工作室里,年轻师傅向成员们展示 3D 打印设计的陶瓷器型,“传统手工拉坯做复杂造型难,3D 打印能辅助设计,再结合手工修饰,效率和创意都能兼顾。” 他指着一件陶瓷与金属结合的首饰介绍,跨界融合让陶瓷走进时尚领域。实践团成员与师傅们交流,探讨如何在保留陶瓷非遗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的同时,用现代科技、设计、销售模式为其赋能,让古老陶瓷适配现代生活,探寻时代化、年轻化的传承路径。
传播:陶瓷非遗进社区 青春力量助传承
实践团完成实地探访后,将陶瓷非遗体验活动带到社区,在活动现场布置好简易陶艺工具,通过知识宣讲、陶艺塑形、瓷面彩绘等互动环节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实践团成员展示在淄博收集的传统陶瓷纹样资料并引导居民参与创作,“大家看,这是我们在淄博收集的传统陶瓷纹样,现在可以试着画在瓷片上”,社区居民纷纷围拢过来动手尝试,不少原本对陶瓷非遗陌生的群众主动询问传承故事与创新思路,此次活动让陶瓷非遗走进社区生活,增进了居民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在基层播下传承种子,为陶瓷非遗的传承凝聚起大众力量。
曲阜师范大学“青春挺膺,‘遗’脉相承”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以淄博陶瓷非遗为切入点,通过系列实践活动,让成员深入了解陶瓷非遗的历史、技艺与创新,也推动陶瓷非遗在社会传播,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