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青途探遗 艺路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今年7月赴青岛市即墨区开展社会实践,以“探寻非遗,艺路传承”为主题,走访多地非遗传承地,感受非遗文化与艺术设计的交融之美,进一步探索非遗在当代的创新发展路径。
寻根 —— 学府准备,非遗启程
6月底,实践团队在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行了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学院党委副书记宁书记与团委书记王老师出席仪式并作出殷殷嘱托,强调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将传统文化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以设计之力赋能非遗传承。团队成员认真聆听教诲,深入学习非遗相关理论知识,为此次即墨非遗探寻之旅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传承 —— 五站探遗,匠心体验
第一站:国学堂 —— 锦缎里的文化脉络
团队首站来到即墨区国学堂,沉浸式体验苏锦、宋锦等非遗锦缎的现代转化。在国学堂内,老师们详细讲解了国学堂的创办初衷,其与孔子文化紧密相连,亦与曲阜师范大学 “弘道明德,经世致用” 的办学精神高度契合。成员们近距离观察锦缎的纹理与色彩,感受传统织造工艺的精妙,深刻体会到非遗锦缎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二站:葛村榼子 —— 木模里的岁月匠心
走进葛村榼子店铺,团队成员们认真参观、仔细研究每一件榼子作品。这些造型各异的榼子,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成员们与手艺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榼子的制作工艺,从选材、雕刻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同时,也了解到榼子在当下的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第三站:黄氏烙画 —— 葫芦上的艺术温度
在黄氏烙画传承地,团队成员们见识了在葫芦上进行烙画的独特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烙画技巧,成员们与传承人积极互动,学习烙画的基本方法,领悟其艺术理念。小小的葫芦在烙铁下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让成员们感受到非遗技艺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第四站:胶东花饽饽 —— 面团里的民俗密码
来到胶东花饽饽传承点,团队成员们与非遗手工艺人亲切交流,并参与了现场教学。在手艺人的指导下,成员们亲手学习寿桃的制作,从揉面、造型到蒸制,每一步都充满乐趣。通过实践,成员们不仅掌握了花饽饽的制作技巧,更深入理解了其中蕴含的祈福文化与民俗意义。
第五站:柳腔 —— 戏韵里的色彩美学
团队走访即墨柳腔剧团,与剧团成员们进行深入交流,并合影留念。成员们重点研究了柳腔在妆面上对中国传统颜色的应用,如朱红、石青、藤黄等色彩的搭配与运用,这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色彩理论不谋而合,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创新 —— 艺设融合,非遗新生
在深入了解各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后,团队成员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设计创作中。成员们表示:“非遗文化如同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我们要用设计的语言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后续的校园活动中,团队成员为同学们带来了非遗文化分享会,展示此次实践的成果,讲解非遗背后的故事,让更多同学感受非遗的魅力。
“青途探遗 艺路传承”团队的这次即墨非遗探寻之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成员们在国学堂的锦缎中触摸历史的脉络,在葛村榼子的木模里感受匠心的坚守,在黄氏烙画的葫芦上体会艺术的温度,在胶东花饽饽的面团中解码民俗的密码,在柳腔的戏韵里探寻色彩的美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成员们不仅见证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感受到了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艺术设计为桥梁,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份“非遗之美”传播得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