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清则天下宁,生态兴则民族兴。黄河保护不仅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更是维系流域生态安全、保障千万群众福祉的根本前提。当全社会凝聚起护河共识,使沿岸百姓以生态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增强环保意识,随意排污、乱砍滥伐等破坏行为将有效遏制,人们在面对生态问题时也能主动参与治理,让母亲河的生态矛盾在源头得到化解。因此,黄河保护宣传是守护生态屏障、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社区作为黄河沿岸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与生态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宣传动员的重要性更是重中之重。2025年7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九曲育梦社会实践队成员主动肩负起守护母亲河的青春责任,深入黄河沿岸社区,通过展板宣讲、问卷调研、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细致了解基层群众对黄河生态的认知现状与保护需求,开展系统性的黄河保护理念普及活动。
社区中心广场,队员们摆好马扎,与早起遛弯的居民长谈。队员们把搜集到的数据图递给居民,指尖划过展板上的对比图表——泛黄的旧照片里,岸边堆着秸秆与垃圾;而右侧的彩色图片中,新植的芦苇丛里停着成群的白鹭。
为确保黄河保护宣传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真正落地见效,曲阜师范大学社会实践队各成员在实地宣传前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与社区干部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沿岸居民对黄河生态的认知程度与日常行为习惯。据观察,在当前生态保护理念逐步普及的背景下,仍有不少群众因缺乏具体指导而在护河行动中存在盲区。例如,一些老人延续多年习惯,将生活垃圾随手倒入河湾浅滩,认为“河水能冲干净”;部分农户在岸边农田过量使用化肥,不清楚残留物质会随雨水渗入河道;还有渔民为增加捕获量,使用小于规定尺寸的渔网,导致幼鱼资源减少。这些行为看似微小,却在日积月累中加剧了河道污染与生态失衡,不仅影响当下的水环境质量,更威胁着流域长远的生态安全。
队员们带着满腔热忱,穿梭在黄河沿岸社区的街巷与广场。在社区文化大院的凉棚下,队员们正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解与居民日常息息相关的黄河保护知识。说到生活污染对河道的影响时,队员结合清理河湾垃圾的案例:“大家看这张照片,去年春天咱村东头河湾清出了两卡车塑料袋,这些东西在水里要几十年才能烂,鱼吃了会生病,咱喝的水也受影响。”居民们围着展板站成一圈,一位72岁的大爷举着手问:“那咱平时洗菜水往哪倒?总不能直接泼院里吧?”队员赶紧递过一张《家庭节水流程图》:“大爷您看,咱可以用桶接着,冲厕所、浇花正好,既省水又不污染河道。”
通过这次黄河保护宣传实践,沿岸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许多居民表示,以前总觉得“黄河那么大,倒点垃圾不算啥”,现在才明白岸边的一举一动都连着母亲河的健康——有人开始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有人在田埂边竖起“禁用高毒农药”的警示牌,还有老人带着孩子去河边捡拾塑料瓶。大家说,以后遇到破坏河道的行为,不仅会制止,还会告诉对方“这河得咱们一起护着”。
黄河保护宣传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石。它让沿岸百姓看清“小家”与“大河”的关联,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让每一份微小的行动汇聚成守护母亲河的合力。此次社区宣传实践虽已落幕,但队员们深知,黄河生态保护道阻且长。未来,他们希望能联合更多高校团队、社区力量,把“黄河课堂”搬进更多街巷、学校、田间,让护河的理念像岸边的芦苇一样,在广袤的黄河流域扎下根、连成片,为黄河的安澜与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