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青砖黛瓦的巷陌深处,一家挂着“仁寿堂”木牌的中医馆飘出淡淡药香。2025年8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薪传,基层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这里,在老中医的带领下,体验抓药、熬药、把脉等传统中医技艺,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这一“活态非遗”的独特魅力。
推开中医馆的木门,300多个整齐排列的木质药斗映入眼帘,“当归”“黄芪”“紫苏”等药材名称用工整的毛笔字书写其上,空气中弥漫着苦中带甘的药香。“中医抓药讲究‘看、闻、摸、尝’,每一味药材都有它的性情。”医生手持药铲,向队员们演示如何辨识药材。他拿起一片杜仲,轻轻一撕,银白色的胶丝立刻牵出细长的线条:“你看,好的杜仲胶丝多而韧,就像它的药性,能强筋健骨。”
队员们围在药柜前,小心翼翼地按照药方抓取药材。看似简单的称重、配伍,实则暗藏玄机。“这张方子要‘君臣佐使’配伍,君药是黄芪,用量要足;臣药当归辅助补气养血,剂量得恰到好处。”医生耐心讲解,“抓药时手心要稳,秤杆要平,差一分都可能影响药效。”每个药斗里都藏着古人的智慧,抓药不只是技术,更是对患者的责任。
药房旁的炮制间里,一口黑釉砂锅正咕嘟作响,升腾的蒸汽带着浓郁的药香。“熬药讲究‘武火煮沸、文火慢炖’,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火候。”医生掀开锅盖,只见褐色的药液翻滚着,“像这剂治感冒的药方,薄荷要最后五分钟放,煮久了挥发性成分就跑了;而石膏需要先煎半小时,才能把药效熬出来。”
队员们轮流守在药炉旁,学着调节火力、搅拌药液、掌握时间。当亲手熬制的药液倒入瓷碗,琥珀色的液体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队员们忍不住尝了一口:“有点苦,但想到这是用千年古法熬出来的药,突然觉得很有意义。”熬药的砂锅、火候、时长,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慢是中医的智慧,就像熬药,急不得,得等药性慢慢渗出来。
“伸出手腕,放松,掌心向上。”在诊脉台前,医生示范着把脉的姿势,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实践队员的腕部,神情专注。“寸、关、尺三个部位,分别对应心肺、脾胃、肝肾,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藏着身体的秘密。”他一边讲解,一边让队员们轮流体验。
当队员们的手指第一次触到患者的脉搏,大多紧张得不敢呼吸。“别怕,用心感受,就像听大自然的声音。”医生鼓励道。队员们渐渐找到感觉,有人摸到“浮脉”,像水上漂着的木头,医生说这多是外感风寒;有人摸到“沉脉”,得用力按才感觉到,可能是体内有湿。“把脉不是简单的‘号脉’,是医生和患者的生命对话。”医生的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中医不只是看病的技术,更是融入生活的文化。抓药的精准、熬药的耐心、把脉的细致,都是非遗传承的密码。要把这份体验分享给更多人,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药香袅袅中,中医馆的木门缓缓关上,而传承的种子已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