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挖掘非遗绢花的传承价值,推动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8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乡承古韵,文启新章”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与费县和平里·邻里中心,开展以“非遗体验与传播”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聚焦“探访-授艺-推广”的实践方式,在非遗传承工作室、社区、校园开展系列实践,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
工作室访艺:解码绢花的文化基因
在费县非遗传承工作室,实践队员观赏了绢花非遗展品,沉浸式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通过与传承人张祥东老师交流,实践队员详细记录了绢花技艺的工艺特点与文化寓意,以青年视角梳理非遗与民俗生活的深度关联。张祥东老师端坐工作台前展示制作过程,手中素色绢布经指尖翻转、捏褶、拉伸。“绢花讲究‘三分形似,七分神似’,褶皱得像自然生长,色彩过渡藏着时光的细腻。”张祥东老师的讲解,让实践队员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
实践队员围拢学习,小心翼翼的上手尝试,却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藏着大学问:裁剪花瓣时,力度稍差便失了灵动;染色时,颜料晕染不均,花朵瞬间没了神韵。“原来非遗不只是手艺,是先辈把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感知,一针一线缝进绢布里。传承,传的是技艺,更是刻进日常的文化基因。”这番感悟,为后续推广筑牢认知根基——非遗传播,需让大众读懂技艺背后的生活哲学。
社区推广:把非遗“种”进生活土壤
在工作室学艺时,实践队员张祥东老师口中得知,绢花虽有百年传承,却因“认知度高、参与度低”面临传播困境。“现在知道绢花的多,愿意亲手做的少,更别说融进日常了。”张老师的这番感慨,让实践队员深受触动,决心要打破这种局面——把非遗绢花从传统的展示空间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此,实践队员联合费县和平里·邻里中心,策划举办了“非遗绢花展览与体验”活动,旨在消除“非遗绢花难亲近”的距离感。
活动现场展览区陈列着传承人张祥东老师的绢花作品,引得居民纷纷驻足。体验区内,实践队员邀请居民带孩子亲手制作绢花,让非遗成为家庭交流的文化纽带。此外,实践队员还教居民用绢花装点相框、制作节日挂饰,让非遗从“展品”变为“日用品”。赵阿姨举着成品笑说道:“用这绢花装饰家里,比塑料花有韵味,老手艺融进日子里,才叫真传承!”活动尾声,实践队员还送上工具包与制作手册,鼓励大家持续探索。非遗不是遥不可及的‘老物件’,是能装点生活、传递情感的‘新宝藏’,让非遗扎根生活土壤,才是传承的长久之计。
校园授艺:让非遗成为青春“必修课”
带着习得的技艺与感悟,实践队员走进当地小学,开展“非遗绢花进校园”活动。活动室里,实践队员既是“授课老师”,又是“文化使者”:通过PPT展示绢花从唐代宫廷装点到民间传承的脉络,用实操演示拆解“花瓣塑形”“花茎缠绕”等关键步骤。
实践队员穿梭课桌间,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制作绢花:帮孩子们调整裁剪角度,教他们用棉签辅助晕染色彩。“原来奶奶辈戴的绢花,藏着这么多故事!”三年级学生小宇举着半成品惊叹。实践队员深知这场活动意义远超教学,非遗绢花进校园,不是教孩子做朵花,是让他们触摸文化传承的脉络,明白‘老手艺’能变成‘新热爱’,从而在孩子们心底种下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种子。
曲阜师范大学“乡承古韵,文启新章”实践队通过此次活动,以“体验—传承—创新”为脉络,用青春行动为非遗传承破局。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校园课堂的“新实践”、社区生活的“新风景”,传统文化便真正找到了“活在当下”的密码。实践队员们希望这份青春力量,能带动更多人发现非遗之美,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