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并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一支由历史文化学院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近日前往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曲阜绢花”的核心产地大庄村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与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产业化发展困境与未来振兴策略,旨在通过青年学子的实际行动为地方非遗保护与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践行程伊始,实践队即深入大庄村,走访了多位拥有数十年经验的绢花制作老艺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中,实践队员认真观摩了绢花的全套制作工艺。实践队员不仅详细记录下关键工艺流程及其文化内涵,还尝试动手体验部分基础环节,切身感受技艺的细腻与不易。
实践队员精心拍摄并剪辑了多条展现绢花制作技艺独特之美的短视频,并结合专业知识,着手整理编写图文并茂的绢花文化推广手册与双语(中英)简介材料,旨在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提升曲阜绢花的国内外知名度,拉近非遗与年轻群体的距离。
为助力绢花产业打开更广阔市场,实践队主动对接当地企业与销售实体。实践队员走访了多个本地绢花加工厂及销售点,详细了解当前产品的种类、销售模式、目标客户群体以及面临的成本与竞争压力。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实践队员收集了大量一手市场信息,并尝试分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潜力,特别关注了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可行性与挑战。实践队员提出,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具有实用功能或文化附加值的新产品系列,或许是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之一。
实践活动不仅局限于作坊与工厂,更延伸至社区与公共文化空间。实践队员走访当地村落,向普通村民了解其对绢花技艺及其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态度。随后,在大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队员组织了一场面向村民的非遗知识小讲座和绢花技艺基础体验活动,现场展示绢花作品魅力,讲解其文化价值,并带动部分村民特别是儿童动手体验基础花型制作。实践队员发现,通过这种近距离、互动性强的方式,大大增强了本地居民对“家门口”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村民们对实践队员的行动表示欢迎和认可。
通过此次深入曲阜大庄村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系统梳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绢花在技艺保护、传承发展、市场拓展、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实践队在总结调研成果后,向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材料,内容涵盖青年传承人培养机制构想、产品设计创新方向、多元化营销策略拓展、数字平台建设应用以及非遗研学旅游开发等务实建议。实践活动深刻体现出青年学子对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以及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目标。实践队员认为,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工艺的灵魂与根基,也需拥抱时代浪潮,探索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从而真正激活非遗的生命力,让流传千年的曲阜绢花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当地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贡献持久动力。